建言献策实施五项措施提升昆明城市文化品质
随着城市化加速,城市文化品质作为展示城市形象、衡量城市发展能力和影响力的核心“标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当前昆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城市面临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脱节、文化品质提升滞后等诸多挑战。如何抓住这一关键期,加快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对昆明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增强城市竞争力,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建设辐射面向南亚东南亚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由市政协秘书长周忻牵头,市政协办公厅组织有关力量,对昆明市提高城市文化品质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
总体思路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文化引领战略,以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软实力为根本出发点,“回归自然、传承历史、面向未来”为发展导向,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目标,体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结合”、“民族地域文化与国际文化结合”的特色,把握“高原湖滨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辐射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三个维度,打造“春城温度计”、“护国文化”、“昆明之眼”和 “西南联大”等四大地标,实施规划引领,构建现代城市文化空间,恢复历史文化空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提炼城市精神、提升市民素质等五项措施,简称“12345”目标任务。各项措施与“世界春城花都”等“五大品牌”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昆明城市思想文化、城市空间文化建设和市民素质提高,提升昆明城市文化品质。
目标愿景
“十三五”和未来十年达到以下目标:通过文化保护、挖掘与整合,使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得到重新展现,城市新区(包括建筑、街区、广场、园林等)的文化内涵,特色形象得到鲜明的体现;公共文化快速发展,市民文化生活极大丰富:政府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保持与财政收、支同步增长,与教育、科技、卫生等相邻领域的投入协调增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在2014年基础上翻两番,达到75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0%;城市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凝聚力和感召力显著增强,成为城市发展的精神支柱;市民思想素质文化素养显著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和实现。到2025年,把昆明建设成为城市外在形象特色鲜明、内在精神丰富,人与自然山水和谐,文化软实力强,富于创新与活力的区域性国际文化名城。
行动策略
准确把握城市文化品质提升的要点,使之成为昆明城市文化品质提升道路上的指引。
文化定位是关键。提升城市文化品质,需首先明确昆明城市文化定位。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文化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昆明文化的根基。以历史文化为基础,以开放包容、面向未来的精神,培育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是昆明找准自己的位置,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关键。为此要把“建设区域性国际文化名城”作为昆明的文化定位,以此来规范、发展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彰显特色是方向。个性和特色是城市品质的特征。提升昆明城市文化品质必须突出城市的“唯一”性,展示城市的特色魅力。要处理好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关系。坚持以自身民族文化为主体,汲取外来文化养分,“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文化发展之路。
品牌塑造是重点。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最具个性、最有价值,对外形成辐射效应,对内凝结城市精神,能够提升城市知名度、吸引力、竞争力的无形资产。要充分利用昆明文化品牌素材丰富的优势,深入发掘,叫响文化品牌,打造城市品牌体系。
市民素质是根本。市民是城市文化的主体,其精神和活动是城市文化活的灵魂。要把市民素质作为城市文化品质提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市民在城市文化品质提升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打造“四大地标”
合理规划建设文化地标,打造文化地标群,使文化地标成为人们记住昆明、“阅读”城市文化的航标。“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四大文化地标:
“春城温度计”地理地标。建议在滇池边择址规划建设“春城温度计”塔楼,使其成为彰显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和瞭望城市山水、抒发情怀的至高点。建议以“温度计”为意象进行造型设计,使塔楼成为春城的形象地标、现代昆明的新“大观楼”。
“护国文化”历史地标。高扬和传承护国首义这一昆明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品牌,以东风广场改造为契机,把东风广场改建为护国广场,在广场东风路侧改扩建护国门,建造护国首义纪念墙、雕塑群、博物馆等,使广场在新的时代获得价值提升。
翠湖片区“昆明之眼”城市核心地标。利用翠湖片区近代与古代文化交融、城市自然山水、历史遗存资源富集的优越条件,实施翠湖片区的保护与功能、品位提升工程。通过实施片区空间公共化、步行化、敞开化和多样化策略,把翠湖片区打造成自然与建筑辉映、文化与生活交融、时代与历史共生的彰显春城魅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核心地标。
“西南联大”文化地标。要抓住云师大校园搬迁呈贡的契机,对西南联大旧址进行统一重新规划,加强遗迹保护,适当恢复重建,把西南联大旧址打造成昆明文化地标。
实施五项措施
以规划引导发展
要以昆明文化定位为指引,强调规划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核心价值转变。首先要优化调控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在昆明“两核一极两区六廊”规划范围内全面实施回归山水城市策略,建生态、提质量、塑形象,展现昆明的“自然之美”;其次是切实贯彻落实好《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20)》;第三是在城市新区规划和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昆明文化因素,形成符合城市定位的文化表达,构建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建筑与空间。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努力实现城市功能、环境与文化形象的有机统一。
打造现代城区文化空间
要在城市现代新区增加城市文化空间,增强城市文化的整体感和可读性。
增强现代城市空间和建筑的文化内涵。抓住昆明城市新区正在由讲求实用的功能型向内涵提升方向转型发展的契机,在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增强文化内涵,推动城市新区向现代与传统、时尚与民族、建筑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方向发展。现代建筑和城市新区的命名要增强文化内涵,突出地名的文化品位。
在新区建成区实施文化空间建设。在城市新区建成区植入文化空间是提升城市现代街区、建筑文化品质的有效手段。要在城市新区建成区的广场、主要道路和建筑中进行文化空间建设,赋予现代建筑、广场乃至地铁等设施文化内涵;利用城中村改造机会,统筹规划布局文化设施,尽可能安排文化产业项目等。
恢复历史城区文化空间
围绕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有序推进主城四区功能疏解、人口转移,加快工业企业搬迁,强化对历史文化名城城垣轮廓、空间格局、街巷格局、历史文化遗迹等的全面保护。结合非遗传承与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街区,使历史城区成为延续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再现昆明历史风貌的活态空间。
回归“山水城市”格局。延续龟城依山临水的城市格局,保护好拱卫、涵养城市的山、水。翠湖片区和西山草海片区是昆明山水城市的核心,要重点实施两片区自然山水的保护和整治。建议适时调整圆通山功能,择机恢复为城市公共空间;抓住滇中引水契机,恢复翠湖通往滇池的河流,打通翠湖片区山水视廊通道,再现昆明古城山水城市美景。通过历史城区示范,带动城市新区山水城市建设,构建现代街区、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城市家园。
恢复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纪念空间。挖掘赛典赤?赡思丁、郑和、杨一清、杨升庵、钱南园等历史名人资源,适当恢复建设名人故居及相关纪念建筑;加快实施文庙片区的恢复重建;以“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为龙头,形成古滇文化城市空间等。
建设国有综合性博物馆为龙头,非国有博物馆为主体,国有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为两翼的博物馆网络体系,使昆明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跃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提升城市文化经济实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筑牢品质昆明的“文化产业之基”,把昆明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具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之都。
以设计服务提升昆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的水平,推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向品质城市空间、精品建筑、经典园林方向发展。
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加快现代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由保障型向“小康型”转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重点推动主题公园等新型业态建设。加强体育文化赛事的组织和运营,培育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现代和传统品牌赛事。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市民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按照“植根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未来”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昆明纯朴、诚信,包容、大器、敢闯、担当等优秀品质,不断丰富和完善昆明精神,引领城市发展。
广泛开展市民教育,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市民。要以文化涵养市民思想,价值导引人心,持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文化培育活动,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周 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