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里滇池古今
“五百里滇池”是孙髯翁的夸张吗?
东寺街与书林街之间一段路为什么叫“鱼课司街”?
昆明城中为什么有不少带“湾”字的地名?
盘龙江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昆明八景“云津夜市”是如何开始的?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五百里滇池”是诗人孙髯翁的夸张吗?不是!折为现在的市制,其实还不止“五百里”。碧波荡漾的古滇池一望无垠,曾经有1000平方公里之大。滇池是怎么变得越来越小的?本文为您揭开揭开谜底。
滇池的得名与形成
滇池古称滇南泽,又名昆明湖,因为地处高原的云南山多得要不完,却缺少真正的海,所以昆明人动不动就把一个湖泊夸之为“海”。
滇池位于昆明坝子中央,东起呈贡县旁,西至西山之麓,北临大观公园,南入晋宁县内,南北长约32公里,东西平均宽约7公里。据近年测量,面积约为300平方公里,是云贵高原淡水湖泊中的头号大湖。
滇池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处长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流域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喜欢蓄水的滇池是注入的河流多,排出的河道少。许多人都知道盘龙江是注入滇池河流中的老大,此外注入滇池的众多小兄弟河流却鲜为人知,它们是柴河、金汁河、马料河、昆阳河、海源河、宝象河、东大河、梁王河、呈贡大河、西白沙河等。滇池唯一的出湖河流是海口河,因河道中有形若螳螂的沙滩分布,而得名螳螂川。螳螂川从富民注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
滇池属地震断层陷落型湖泊,远古时期云岭大地发生多次间歇性的不等量上升,后又出现南北向的大断裂。断层线以西,形成山体陡峻的西山;断层线以东成为古滇池。
还有一种说法与此说并不矛盾,认为古滇池原属红河水系,从晋宁县西南部与玉溪市交界的刺桐关流入红河,后来刺桐关山地抬升,导致古盘龙江南流通路被阻,江水在凹地积蓄而成古滇池 ,之后海口河下沉,滇池改道由海口河向西转北流入金沙江水系。
以后昆明坝子发生新构造上升运动,湖底增高等原因导致了古滇池的流出量加大,滇池的水位开始下降,逐渐形成又浅又小的今日滇池。
近年在湖底最深处发现两个“海眼”,其中一个南北长320米,东西宽约150米,是供水的泉源还是出水的“漏斗”,还有待研究。
古滇国与滇王金印
《昆明水利志》中所绘的“滇池变迁图”,让我们形象地看到了滇池在不同历史时期步步缩小的几个阶段。上古时期的昆明坝子是横无际涯的一片汪洋大海,那时古滇池几乎淹没了整个昆明坝子,水域面积约为1000平方公里,当时水面海拔约比现水面高出10米以上,湖岸线北起今松花坝,南至晋宁宝峰,东到呈贡王家营,西到马街山脚。今天的昆明市区都在昔日的古滇池水域之中,现代昆明市地下发现的草煤,就是由古滇池内的水草演变而成。
在战国至西汉的古滇国时期,滇池东北岸的水位下落至1915米左右,今晋宁晋城一带和龙头街、黄土坡附近的大片丘陵和平地已露出水面。至唐宋时期滇池水位降到了1890米,滇池水面有510平方公里;元朝水面缩小到410平方公里,明朝为350平方公里,清朝为320平方公里,今天滇池水位降到了1886米, 水域面积只有300平方公里左右。滇池的库容也与面积同步不断减少,唐宋时 18.5亿立方米,到清代为16亿立方米,1947年估算约 15.7亿立方米,今天仅13亿立方米左右。
在楚将庄蹻入滇前,滇池周边已经有彝族和哈尼族的先民“叟”部落在这里生活了,庄蹻从夜郎(今贵州)进入古云南,攻占了滇池地区后,看到这里有大片肥沃的土地,且生产有了一定发展。后因秦朝夺取了黔中,断了楚兵归路,庄蹻无奈之下便“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当了滇人之王,号称庄王。晋宁晋城一带是古滇国和之后的汉益州郡的中心。庄蹻建立古滇国这段历史,是滇池周边最早出现的政权,从此,滇池与周边居住者的关系日益密切,滇池也被较多地载入了史册。 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大夏,归来时向汉武帝报告了一个惊人的信息:他亲眼见到那里有蜀布、邛竹杖,这些东西是从身毒(今印度)贩运到大夏的。中国至大夏,受匈奴阻隔,汉武帝便派人到云南寻找出使身毒的路,被滇王所阻,因当时滇国周围三面是水,雄心勃勃的汉武帝欲征服滇国,便在长安凿“昆明池”演习舟船。这就是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中所写“汉习楼船”的来历。
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大汉王朝终于兵临滇池,滇王常羌举国投降,归顺汉朝,武帝赐“滇王之印”,命令他继续统治滇国。为加强中央对 “西南夷”的控制,设置了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益州郡,下设郡县,其中有以滇池命名的滇池县,县址在今晋宁、呈贡一带。
云南部分地区被纳入汉王朝版图之后,中原对云南更加关注,历史文献开始对滇池及周边有了较多记载,太史公司马迁专门把滇池归入《史记》文档,写道:“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华阳国志.南中志》也云:“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回二百余里所以深广”。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