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打造滇中发展新引擎
开栏语
2015年9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云南滇中新区,云南滇中新区跻身“国字头”阵营,成为全国第15个、西部地区第6个国家级新区。五年来,云南滇中新区经济发展取得哪些成就?今后,云南滇中新区又将走出怎样的繁荣之路?今日起,本报将推出“五年大跨越 滇中在行动”系列报道,聚焦云南滇中新区,全面展示云南滇中新区各项工作成效和发展前景。
在昆明主城区的东西两侧,在这片初期规划4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未掀起这般巨变。五年前,面对着一片荒芜,很多人对这里的未来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但五年后的今天,云南滇中新区用一组组鲜活的数据和一片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城区交出了一张亮眼“答卷”。
从“一阳初动,万物未生”的宏伟蓝图,变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建设热土;从“河塘纵横、田埂交错”的郊区田野,变成“交通枢纽,门户核心”的现代产业高地,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云南跨越发展重要经济增长极、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试验区和改革创新先行区,云南滇中新区从“一张白纸”白手起家,跑出了滇中速度、创出了滇中奇迹、打造了滇中样板。
交出优异成绩单 地区生产总值将近翻一番
五年来,云南滇中新区始终坚持盯主业、抓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2015年至2019年,云南滇中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460.68亿元增长到882.43亿元,增长91.5%。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三年保持近两位数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四年保持近两位数增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内资累计2254亿元。与省内州市比较,滇中新区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从第12位上升至第10位,全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第12位上升至第6位,税收总额由第11位上升到第4位。从国家级新区排名看,2016年至2019年,滇中新区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从第15位跃升至第12位,在中西部5个总量千亿级以下的国家级新区中升至第1位,在2015年后批复设立且规划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内的5个国家级新区中由第5位升至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第13位上升至第11位。
五年来,云南滇中新区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大招商、招大商,坚持强招商、育产业,发展活力显著提升。创新招商机制,大力推进专业招商、精准招商,深入实施“533”产业发展战略,先后引进6家世界500强企业,9家中国500强企业,加快构建龙头引领、产业聚集、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年来,云南滇中新区勇当改革攻坚“探路者”,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在改革中着力探索“滇中模式”,创造了多项全省第一:成立全省首家行政审批局;发出首批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营业执照;在全省率先建立道路交通PPP项目监管机制;成立首家全市场化运作配售电公司。
五年来,云南滇中新区依靠招商引资和创新创业两轮驱动,深入贯彻“533”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现代服务、石油炼化、汽车及现代装备制造、临空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串起高质量发展一盘棋,引领全区经济发展质量和动力变革。
五年来,云南滇中新区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着力点,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审批事项流程和申报材料压缩40%,相对集中行使的审批权提速75%以上。开展以行政审批服务总协调人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推进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实施“三图并审”,压缩项目审批时限至50个工作日。推行企业开办、注销“一窗通”,确保企业设立登记1个工作日办结、企业最快2天营业。
五年来,云南滇中新区始终坚持强基础、拓格局,发展框架系统构建。自成立起,就围绕战略定位,紧扣自身定位,高起点编制新区各项规划,顶层设计日趋完善。累计投入758亿元,实施综合交通项目217个、1047公里,建成通车项目109个、492公里,嵩昆大道(一期)、空港大道(中段)、哨关大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通车。
五年来,云南滇中新区始终把园区作为加速产业集聚的载体,仅用60天,临空产业园就完成了7015亩土地征收;不到一年,就完成了片区综合开发,同步推进招商项目导入。中关村电子城一期、智能装备产业园建成投用。全省首个新材料产业生态集群示范园落户安宁,安宁工业园区成为全省首个千亿级工业园区。引领形成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五年来,云南滇中新区围绕创新发展方式,走资源集约、产业集聚、人才集中、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全力建设增长极、试验区、先行区,一座绿色生态、宜居宜业、集约高效、产城一体的现代新城强势崛起。
扛住疫情冲击 今年1—7月固投实现逆势增长
今年,云南滇中新区迎接了成立以来的一场“大考”。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经济社会按下了“暂停键”。疫情防控是一场总体战,云南滇中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针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一方面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特别对地处“门户”区位的空港经济区加强支援,在经费、物资、人员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在长水国际机场与昆明主城之间构筑起第一道疫情防线。
云南滇中新区及时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疫情防控部署紧急会议,组建疫情防控应急工作队,下发疫情防控工作通知,并要求新区党员干部争当疫情防控的表率,抽调到疫情防控应急小组的党员干部确保24小时电话畅通,随叫随到。
另一方面,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积极组织和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以严而又严的标准、细而又细的措施、实而又实的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切实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战疫情,保发展。云南滇中新区通过早研判早谋划、早动手早发力,第一时间制定了相应支持政策措施,优化软环境保障,提升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企业投资信心。对重点项目进行“保姆式”的全程跟踪服务,全力推动新区项目建设。向辖区企业下发了关于复工复产有关工作的提示,积极推进落实企业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和防控措施,帮助企业复工复产。
疫情防控期间,位于云南滇中新区的云南天江一方药业有限公司,和往日火热的生产场景一样,车间内机器声隆隆,员工们连轴转,加紧生产中药配方颗粒,日产20万包,产能利用率接近100%。
事实上,不只云南天江一方药业有限公司,春节期间,云南滇中新区有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煤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云南三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昆明云能化工有限公司等14家涉及国计民生、医药卫生的企业坚持生产,更多企业则在春节后响应号召陆续复工复产。
经济社会不能长期停摆,作为云南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的云南滇中新区,更要努力寻求疫情防控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最大公约数”。以新区临空产业园已经复工复产的6个企业为例,截至今年2月24日到位人员共计370余人,置备了口罩8400余个、测温仪20余个、消毒液2300余升,均制定了疫情防控方案及具体的防护措施。
此外,云南滇中新区还按照省政府22条措施相关扶持优惠政策,谋划出台补贴补助办法,切实为企业减少损失、减轻负担,与企业同舟共济,鼓励企业轻装上阵,开足马力生产,力争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
正是种种有力举措,新区疫情防控成效明显,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逆势增长、扭负为正(截至7月底预计分别增长15.3%、10.4%),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为实现“五年大跨越”目标奠定了基础。
“五大坚持”指引 走向繁荣之路
如今,在这片土地上,城市变化日新月异,产业集群次第开花,开放枢纽繁荣繁忙,人气商气日渐聚集,云南滇中新区正争分夺秒构筑城市框架,也正快马加鞭丰富城市内涵,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今后,云南滇中新区又将走出怎样的繁荣之路?
——坚持主动对标国际国内市场,全面提升开放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云南滇中新区将重点盯准南亚东南亚,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对外开放方面,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南亚东南亚市场分工,打造以昆明综合保税区为先导,以海城国门商旅区为引领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对内合作方面,重点打造小哨国际创新城、东盟产业城,加强与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综合保税区“三区”联动发展,携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区。
——坚持实体经济发展为本,持续增强竞争优势。做好主导产业“加法”,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石化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临空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做好传统产业“减法”,加大对昆钢、祥丰石化、华新水泥、云内动力、昆线电缆等传统工业企业技改扶持力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做好新兴产业“乘法”,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临空产业园、航空物流园等专业园区,发挥平台叠加聚集效应;做好落后产能“除法”,严禁新增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产能,加快存量落后产能淘汰步伐。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题,云南滇中新区将引进国际标准,引入“产业大脑”等智慧园区管理理念,高标准打造小哨国际创新城、东盟产业城、滇中科技创新园等创新平台;鼓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云南农大、中孵高科、大得创同等科研机构到新区设立研发中心,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新区优先布局、优先转化,支持国药控股、先导新材料、康乐卫士等重点制造企业在新区建设创新基地,不断激发创新动力;集聚创新要素,发挥云南省园区人才服务工作站作用,出台“1+X”人才引进政策,建设公共试验平台,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展示才华、实现抱负的优质土壤。
——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宜居宜业新区。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高质量编制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加快推动渝昆高铁、长水机场第二航站楼及综合交通枢纽、5G网络、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区发展要素配置。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适当超前谋划一批医疗、教育、智慧城市、分布式充电设施等项目建设。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科学有序推进小哨国际新城、东盟产业城、李其片区、太平新城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不断提升区域生产生活品质。
——坚持完善体制机制,增强改革发展动力。切实用好国家和省赋予的各项管理权限和支持政策,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履行好经济管理服务职责。继续创新市区融合发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健全制度化监管规则等方面下硬功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可以预见,云南滇中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棋盘上,布局未来,令人期待。(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