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专家:五大战区划分有利于应对大方向威胁
2月1日,“最牛军改”迈出又一关键步伐。
在解放军战区成立大会上,习近平向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授予军旗并发布训令,强调建立五大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是“构建我军联合作战体系的历史性进展”。
从去年12月31日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到1月11日军委总部体制调整为多部门制,再到军区改战区,短短两个月,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都得到体现,国防改革展现出令世界惊讶的“中国速度”。
国防部发言人杨宇军透露,战区作为“本战略方向的唯一最高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担负应对本战略方向安全威胁、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使命,按联合作战要求,科学划分职能、理顺指挥关系、规范指挥流程,形成顺畅高效的指挥体系,获得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斗力。
记者邀请钱报智库、知名军事专家宋忠平和军事科普作家张明,来解析军区改战区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
划分变化:新的战区基于战略威胁方向,按任务划分
从表面上看,七大军区和五大战区似乎就是重新排列组合,似乎还是各自“镇守一方”。究竟战区与军区有何区别?
“新的战区划分并不是简单地把原有七大军区重新划分,两者的内在逻辑是完全不同的。”宋忠平分析道,“以前我们的十一大军区到后来的七大军区,完全按照地理省份来划分。新的战区则是基于战略威胁的方向,按照任务来划分,各自界线相对模糊。所以,简单地讨论某个省归到哪个战区,没有什么意义。”具体到各个战区,宋忠平认为:“中部战区比较好理解,就是保护京畿地区;东南西北各是一个外来威胁的方向。”
有媒体称,西部和北部战区将着重国土防卫和反恐,东部和南部战区则着眼于“海权”的发展与巩固,各战区发展会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来通盘考虑。
中国过去奉行“本土防御”,主要为了防御外敌大规模入侵,打人民战争,除正规军,军区还肩负着战时动员的任务,要组织省军区、预备役、民兵,分区设防,自然强调地理属性。
“随着中国日益强大,我国本土遭受全面入侵几乎完全不可能,国防战略由国土防御向机动作战方向发展。”张明说,空军、海军、火箭军等跨地域、高度机动性的技术兵种,很多时候重要性超过了机动性较差的陆军,扮演主角,这也迫使抱着落后理念的军区退出历史舞台。
基于传统“分区设防”思路设立的七大军区,寓管理和指挥于一体,部队建设和作战合一,训练、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后勤技术保障,甚至辖区内的民兵、兵役、国防动员等等都要管。
“新军改的原则是‘战区主战、军种主建’,部队训练、建设都交给各自军兵种,战区就一门心思钻研联合作战指挥、以及组织大型联合军演。”宋忠平认为,这样有利于消除“虚胖”,锻炼“肌肉”,培育新的战力增长点。
指挥体系:体制扁平化,根据战场形势变化反应更快速灵活
“以前的军区想要指挥一场军事斗争,就必须通过军委,再通过总参下达给军区,再下达给军区下的诸军种指挥机构,然后才到达作战部队,想要调动海空军部队,还需要海军、空军司令部的命令和指示,非常繁琐。”
宋忠平透露,此轮军改,将指挥体系从军委-总参谋部-军区-军区下的诸军种指挥机构-部队5层,精简为军委-战区-部队3层,让指挥体制扁平化,战区就可以在自己辖区内指挥陆海空火支五军,整个指挥链条短得多,指挥体系变得扁平、清晰,能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作出快速、灵活的反应。
张明指出实现扁平化指挥体制的物质基础,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不需要原来那么繁琐的指挥体系。
“过去,军队依靠人力来实现战场控制,通过无线电用语音传递信息,一个作战单元控制的范围比较有限。”张明解释说,“现在凭借新技术,作战单元的战场控制能力大为增加,传递视频和图像信息非常快捷,用更少的部队就可以控制面积广大的战场,显然不需要那么多的指挥层次了。”
军种变化:海空军地位上升,复合型指挥人才会最抢手
七大军区实际上是陆军军区,海空军处于从属地位,改为陆海空火支五大军种联合作战的战区体制,必然会摒弃“大陆军主义”,海空军和新成立的战略支援部队的地位一定会上升,而以远程精确打击见长的火箭军,跨战区大范围支援作战将成为常态,各军兵种的配合有望达到“无缝链接”。
对于目前五大战区的司令员和政委还是以七大军区的原班人马为主的事实,宋忠平认为,这是源于历史沿革做出的妥善人事安排。“未来将会广泛出现交叉任职,海、空、火箭军、战支队将领在战区联合指挥部肯定会逐步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沿海的东部和南部战区,司令员出自海空军的可能性很大。未来我军最难得的,将是具有联合指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