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县大生物产业美丽绽放
本报讯(通讯员 杨明)近年来,云龙县按照“产业生态化”思路,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和品牌打造力度,使大生物产业成为促农增收的最大源泉,目前生物产业产值达14亿多元。
核桃产业亮点频现,种植面积128万亩,产值达12亿元。云龙县团结乡河南村鹿子蜜村民小组,一棵棵拥有300多年树龄的古核桃树群,见证了该村核桃种植的悠久历史。村民施耀军家里种植了泡核桃40多亩,去年收入6万元,俨然成为该村核桃产业大户。如今该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近年来,云龙县立足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引导群众发展泡核桃产业,同时加强基地建设、科技培训和无烟烤房建设力度,积极探索核桃提质增效的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机制,核桃产业逐渐向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目前该县在漕涧新胜村、关坪自新村、诺邓天池村、宝丰大栗树村、团结河南村建设5个万亩核桃抚育示范区。核桃产业已成为云龙县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
药材产业遍地开花,种植面积10万亩,实现产值6600万元。药材产业的迅速崛起,让云龙县高寒山区的贫困人口逐渐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家住云龙县关坪乡关坪村期史豆村民小组农户杨寿专种植的4亩多重楼等中药材年收入突破10万元。他说,要不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现在荒山荒地还处于闲置状态。而作为云龙县种植中药材最早的关坪村,如今已有400多户农户种植中药材,面积达到2500亩,农户中药材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云龙县从2005年起,就把以药材为重点的林下产业开发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扶持企业、合作社和大户进行中药材种植,在政府的扶持引导和企业、合作社及大户的牵引带动下,全县中药材形成遍地开花的态势。种植有重楼、秦艽、玛咖、金银花、龙胆草等20多个品种,面积动态保有量超过10万亩,成立中药材合作社35个,建立了重楼、秦艽等8个中药材育苗基地,产值达6600多万元。
茶叶产业独树一帜,茶园面积3.3万亩,实现产值8700万元。作为茶叶产业代表的云龙县宝丰乡大栗树村,1987年在海拔2400多米的荒坡地上成功试种茶叶并获成功,20多年的发展让大栗树村群众过上了真正幸福的生活。家住大栗树村菖蒲塘村民小组的杨光华户,从1997年开始种植茶叶,从开始的1亩发展到如今的50多亩,每年收入10多万元,村里像他这样的人很多,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10多户,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也不低于50户,茶叶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云龙县紧紧抓住省州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的契机,培育专业种植户,加大茶叶生产技术改造,在茶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开展管理、栽培、加工、营销信息等服务,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稳步发展一批新茶园,改造一批老茶园,努力提高茶园产量和品质。目前生态茶园面积达3.3万亩,建成13个加工场所。
水果产业异军突起,种植面积4.2万亩,实现产值6000万元。该县麦地湾梨产业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水果产业,如今麦地湾梨已经成为了该县又一大富民支柱产业。诺邓镇天池村村民杨胜雄介绍说,以前世世代代都种包谷,广种薄收,2005年天池村发动种植麦地湾梨,他流转了70多亩的一块地来栽种,现在每年增收15万多元。而天池村12个村民小组200多农户已种植麦地湾梨8000多亩,群众增收达到1000多万元。
云龙县从2000年开始,在麦地湾梨产业发展上相继开展了无公害水果生产的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在诺邓、宝丰、关坪等乡镇发展麦地湾梨。专门制定《云龙麦地湾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严格管理,规范生产,严把质量,使麦地湾梨走上“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产业发展路子,麦地湾梨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富民产业。目前,该县共发展麦地湾梨4.2万亩,实现产值6000万元,产品远销保山、德宏、怒江等地,间接出口缅甸等邻国,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同时该县还结合地区实际,高海拔地区以梨、冬桃等为主,低海拔地区以橘子、葡萄等为主发展水果产业,力争把水果产业发展为富民的生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