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云VS公有云:谁会是最终形态?

21.05.2015  20:15
    全球最大两个公有云平台的收入蒸蒸日上,不过国际调研机构RightS cale数据显示,虽然有88%的企业使用公有云,但其中过半运行不到1/5的应用。而在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策略中,82%的企业优先选择了混合云。

      究竟哪种云才是云计算的最终形态?公有云阵营认为,混合云是国内用户从“购买服务器”到“购买云服务”的过渡阶段,用户未来会把所有资源放在云端,这是趋势;而混合云阵营则认为,“公有云虽实现弹性扩容,但无法满足定制化需求;私有云可提高资源利用率,但无法为突发业务长期租用资源。”混合云提供商云杉网络C E O亓亚烜认为,私有云与公有云均有弊端,混合云才能融合两者的优势。

      1块钱公有云=4块钱服务器

      “私有云相当于自己建个水塔,塔里多少水是固定的;而公有云就相当于自来水厂,可以应付波动的用水需求。”阿里云品牌部王子林说,混合云类似于城乡结合部的使用方式,将两者结合。

      公有云的运营费用低几乎不用解释。“其实私有云跟购买服务器差别并不明显,就是在自己服务器上安装一些虚拟软件,这对很多初创型公司来说费用过高。”王子林告诉南都记者,公有云能减少运维人员、服务器折旧等成本。“在公有云上花1块钱,相当于在服务器上花4块钱。

      同时,公有云更大的价值在于弹性。王子林举例说,比如去年春晚期间,许多电视台需要大量的带宽资源,这时候他购买阿里云的带宽资源和计算能力,而没必要购买大量服务器,否则在一年里很多时间都是闲置的。“对于很多初创企业,内部用一个文件备份就足够了,对外业务扩展还是使用公有云更合适。

      “公有云主要解决弹性扩容与数据分发两个问题。”混合云提供商云杉网络C E O亓亚烜同样认可这点。“私有云的软件与硬件耗费是1:1,你要购买存储、大数据等服务,使用云服务之前已经支付几十万美金,这不符合云交互原则。如果你自己做个网站再去购买C D N宽带资源就很麻烦。尤其是对外访问比较多的这种服务,它往往会受到大流量的D D O S攻击,这方面公有云会比私有云做得好很多。

      私有云:相同投入可获三倍计算能力

      不过,“公有云解决弹性扩容的问题,而私有云则解决资源利用率的问题。”亓亚烜告诉记者,企业的关键应用比较重载,这时候你希望它独立占用一台物理服务器,甚至要求4核64G之类非标准化产品,公有云是提供不了的。

      “用户一定要真正地去管理他的物理资源,否则他无法去满足其上层应用优化的配置。”亓亚烜举例说,“比如所有的视频厂商其实都改了操作系统跟内核,而公有云上不可能让你改的。为此有个企业自建了私有云,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修改了I/O程序调整了磁盘大小利用率,还做了分布式计算,一台同样投入的服务器可以获得三倍计算能力。

      同时,私有云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价格也并不高。“很多人认为公有云因为规模效应、共享资源,肯定会更便宜。但根据第三方调查,自建私有云跟利用公有云相比,如果计算未来五年的总投资成本,私有云成本更低,因为在初始投资之外,私有云每年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而公有云每年的成本投入是固定的。”戴尔大中华区企业方案和联盟策略部企业技术战略架构师王雪晖曾对媒体如是表示,“公司的A WS月单达到5万美元时,要开始寻找混合云替代。

      混合云:互联互通如何破?

      混合云似乎融合了私有云及公有云的优势。即使是公有云的“标尺”AWS也在今年推出D irect Connect专线连接,将企业核心系统与AWS连接,作为混合云解决方案。“核心业务无法迁移到云环境是公有云主要弊端,来自中国的用户反馈大量类似需求。”亚马逊相关人士如是表示。

      但混合云也不是轻易能实现的。腾讯云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私有网络(VPC)对公有云的整体网络设计进行重构,是核心难点。专线接入功能依赖公有云的自有网络架构分布,这对中小型公有云厂商是很大挑战。也正因如此,混合云这块私有网络(VPC)、安全防火墙等基础类产品是免费的,核心费用主要出在网络带宽互连这一块。

      不过,不同于其他云平台使用专线连接的方式,云杉网络声称可以直接交付云平台操作系统。“很多公有云开发人员是服务器端出身,是通过脚本而不是产品实现运维,这导致他们的平台无法实现交付,销售的是服务,而不是平台本身。”而云杉主要与数据中心进行合作,通过数据中心向客户销售云平台。

      从今年趋势看,私有云厂商都陆续推出自己的混合云方案———这至少是未来5年的主流方向。但公有云厂商依然坚持混合云只是个过渡方案。A WS企业战略总监StephenO rban曾撰文说:“对于许多大企业来说,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们仍然需要采用一个混合的架构。也许,在3年内企业可能无法完全迁移到一个云环境,但是我相信这个迁移的时间不会超过15年。”或许15年后的云生态又是一个新景象? 来源: 51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