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县涌宝:实至名归

25.08.2015  10:08

  在云县,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涌宝镇是一个地处高寒、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山区。于是,人们用谐音字将其总结为“冷饱、饿饱、苦饱”。如今的涌宝却是另一番景象,当地干部群众充分利用现有的山地资源开展林、农、牧等多种生产经营活动,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协调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涌宝的山林间处处都是让群众脱贫致富的“宝贝”。

  初夏时节,蓝天飘白云,群山披绿装。在平和林场中药材种植试验示范基地,郁郁葱葱的树林下生长着250亩中草药,不是先前看到基地外所立的牌子,还不知一脚踩下去的都是些宝贝。涌宝镇副镇长饶红平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加大现代生物药材产业化发展,让续断、半夏、龙胆草、石斛、重楼、三七等为主的药材种植逐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种植示范基地。该镇引进了临沧耀阳生物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公司+林地+药材的模式强势发展生物药材产业,使冷凉山区广大人民群众依托在林下种植生物药材逐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平和林场的亮山天池周边,家里养殖野蜂的就有300户左右。”林场护林员王绍荣告诉记者,“我家也养了50桶野蜂,去年卖了1吨多蜂蜜,平均价格在每市斤30元,收入将近6万元。”王绍荣笑呵呵地说:“还有干蕨菜收入12万元、山羊等养殖收入1.8万元、桉油收入1.4万元、龙胆草收入3000元、木瓜、茶叶……”记者粗略的算了一下,王绍荣年总收入超过了30万元。从王绍荣的笑容看得出,依靠着山区林地资源发展的这些产业,使他家现在的日子过得像蜜一样甜。

  在王绍荣家采访时,正巧赶上本地收购商孙晓上门收购干蕨菜。记者看到工人们正按每箱10公斤打包装箱往车上搬。记者随即向孙晓了解野生蕨菜销售情况,孙晓说:“我从2005年开始就做蕨菜加工与销售,国内销往东北、广东,国外销往日本、韩国,自己有4个蕨菜加工点,去年销售了26吨,每吨4万元。今年已销售11吨,价格在每吨4.2万元,全年计划销售30多吨。”“近年来涌宝野生蕨菜被当地客商出口到韩国,因人体保健功能的作用和口感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涌宝山区群众抓住这一投资机遇,男女老少上山一起采割,一些小商贩沿公路和村寨进行收购,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增加了大家的收入。”饶红平对记者说。在来平和林场采访的路上,记者就看到村民忙着采摘蕨菜的身影,蕨菜加工者搭起晒篷,争先收购群众刚采下来的鲜蕨菜。家住南糯村官房组的王云正在自家的初加工点晾晒鲜蕨菜,王云告诉记者:“现在正是鲜蕨菜出的季节,去年一年我家就销售了16吨,按每吨4万元计算,除去各种成本,纯收入达到6万元。今年准备销售18吨左右,预计收入在7万元以上。

  按照建立“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涌宝镇还进一步探索“核桃+魔芋=万元山”的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作为当地的魔芋种植大户,南糯村的陈大海深有感触地说:“采取‘核桃+魔芋’的套种模式后,亩均较以往套种玉米增收8倍以上,较种植烤烟增收近2倍,亩均可实现产值达万元以上。去年我家以种包谷的产值支付租赁费方式租到土地25亩,单单租赁种植的魔芋产值就达到了30万元以上。”

  涌宝镇魔芋办主任李光宇告诉记者:“随着魔芋市场行情一路看涨,不仅当地农户大规模种植,就连外来的合作社也到这来租地种植。但要选择荫蔽度在60%以内的核桃林下种植魔芋,确保魔芋通风、遮阴,在促进管护魔芋的同时又培肥和改良了土壤,促进了核桃的生长。”在石龙村龚家组,记者就看到来自南涧的一个种植合作社租了150亩相对要稀疏的核桃林地种植魔芋,收到很好的效益。

  老百姓只认事实,短短3年光景,涌宝镇“核桃+魔芋”的种植面积便由最初的905亩增加到现在的4020亩。饶红平介绍说:“涌宝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构建新型农业发展体系,以租赁、转让、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加快农企对接。使农户明白在核桃地种植魔芋可以做到短、平、快收益,并实现以‘短’养‘长’。如今,南糥村、石龙村、木爪河村已成为云县高原特色高寒山区‘核桃+魔芋’的示范村,南糯村最大的‘核桃+魔芋’种植户最多面积达40亩,按每亩可收入万元计算,年收入可达40万元以上。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典型还带动了周边180户群众发展种植了500亩左右的魔芋,使这些群众步入了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