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风生水起

17.05.2015  11:48

  本报昆明5月16日电 (记者张帆、徐元锋)养牛和炼钢哪个更难?“养牛!”曾经的“钢铁老板”,如今在云南马龙县当起“牛倌”的黄鑫回答,“炼钢把原料投进炉子,调好参数等着‘出水’;而母牛‘十月怀胎、一胎一个’,不可能加班。”尽管如此,他还是转了行,“钢铁不好赚钱了,投资农业正当时。

  黄鑫的双友牧业公司4年前在马龙县“落地”时,县委常委会上多数人反对,理由很简单:耗时费力,不如引进见效快的项目。时任县长贺勇则坚决支持:1998年烟草“双控(控制面积、控制产量)政策”实施前,马龙县靠种烟在曲靖市坐上“第三把交椅”,被人称作“马老三”;在以资源和重化工论英雄的时期,马龙跌至曲靖各县区的倒数;如今是绿色发展时代,缺煤少矿的马龙要想找回自信,还得靠现代农业。

  知易行难,一个穷县怎么搞现代农业?马龙县盯准了两条: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引进不来就自己培育,几十万几百万投资不嫌少,让“地方和企业共同成长”;二是党委政府做好规划,做好“争取政策,打破水、路瓶颈”等该干的事。“最最关键的是”,贺勇说:“做农业别想‘一口吃个胖子’!

  利用地处昆明曲靖之间和山好水好的优势,马龙县铆足了劲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4年过去了,马龙县几项经济指标在曲靖市名列前茅。今年以来,全县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16%。

  “马老三”的故事,印证了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风生水起;某种程度上,云南的产业转型升级轨迹,又像一个放大了的“马老三”。

  2011年,云南省就作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决策。省委书记李纪恒表示,云南发展现代农业要立足于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发展多样性农业,在“”字上做文章,下功夫,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

  山地占国土面积94%的云岭高原,如何推动特色农业现代化?云南省农业厅张玉明厅长一口气概括出了“八个转变”:生产目的由“吃饱”转向“吃好”;农业功能由“自给”转向“外销”;产业链条由“重生产”转向“产销一体”;经营主体由“单家独户”转向“市场主体”;农业投入由“财政拿钱”转向“多元融资”……最近3年,云南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均超过三成。

  目前,国内外工商资本纷纷“抢滩”云南农业,云岭高原成为“投资洼地”。基地种植、“触电”销售、冷链运输等现代农业方式,让云南农产品走出大山,也走出“汽车拉不了、火车拉不够”的尴尬。风生水起的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正成为人们眼里另一个“印象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