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陆良:一个非贫困县的战贫之策
2014年以来,经过精准识别,陆良县共有两个贫困乡镇、68个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278户38661人。6年来,陆良县在扶贫资金、项目有限的情况下,全力以赴开展脱贫攻坚,精准制定各项脱贫措施,扎实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县已有9304户32986人脱贫摘帽,剩余贫困人口1974户5675人目前已达到脱贫标准。今年以来,陆良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深挖潜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高质量的脱贫攻坚目标,带领全县人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共享新时代美好生活,共绘新时代美好画卷,共创新时代美好未来。
兴产业 架起脱贫攻坚桥梁
产业,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也是一个地方脱贫攻坚由“输血”变为“造血”产生源源不断活力的源泉。在脱贫攻坚战中,如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优势互补发展地方特优产业,是陆良县委、县政府的重要战略思考。
陆良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发展农业产业,不仅有经验、技术、人才的优势,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陆良县根据坝区、山区、半山区不同的环境和基础,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推动产品提质增效,相继确立了各地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构建起县、乡、村三级扶贫网络体系,逐步培育形成了“三片叶子一朵菇,一粒一薯百万猪”“7+N”的特色产业布局和“农工一体、农商一体、产销一体、贫富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多个产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不断得到巩固、加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力支撑。
“三片叶子”是指烤烟、蚕桑、蔬菜3个产业,在山区、半山区6个乡镇推行“烟叶+马铃薯(食荚豌豆)”套种模式,亩均综合产值7000元以上,纯收入4000多元。坝区,在3个乡镇发展蚕桑15万亩,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云南新千佛茧丝绸公司,建立县蚕桑联合社、65个蚕桑分社,推行“桑叶+”套种套养模式,一亩桑园年综合产值超过1万元。2019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906户,户均增收4627元。
“一朵菇”即食用菌种植。“一粒一薯百万猪”指的是陆良县抓住被列为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的机遇,将玉米制种、马铃薯产业、生猪产业作为扶贫重要产业,狠抓基地建设、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确保项目建设和脱贫攻坚双推进。陆良县是全省玉米制种大县和秋冬马铃薯主产区,“小种子、大产业”的发展格局颇具特色。2019年,全县完成杂交玉米制种5万余亩,涉及8家种子生产企业和5个乡镇的21个村委会,带动16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3737元。
陆良是全省蔬菜重点产业县,蔬菜产业是陆良县“一县一业”全区域发展的品牌产业。坝区以规模化设施蔬菜、水生蔬菜为主,山区、半山区以露地蔬菜为主,全县总面积超过66万亩(含复种指数),年产量160余万吨,产值超60亿元。目前,全县拥有蔬菜产业龙头企业14家、种植大户1825户、合作社22个;蔬菜冷链物流企业21家,冷库416座。整个蔬菜产业囊括从种植到加工、包装、冷藏、销售、物流、信息、餐饮、住宿、农资、劳务等环节,庞大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横跨一、二、三产业,直接和间接解决3万余人就业,实现了“农商一体、工商一体、产销一体”的综合发展效益。截至目前,全县509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流转土地6518亩,户均可收入800元土地流转费用。14家蔬菜生产销售企业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70户,户均年收入1.93万元;在蔬菜基地就近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400多户(人),户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
稳就业 拓展增收致富渠道
为贫困群体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让其有事做、有钱赚,是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陆良县以“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的就业扶贫思路,构建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扶贫“绿色通道”。
依托产业发展,就近就地就业一批。陆良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全力推动产业园区创建,提供就业平台。一是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累计投入18.64亿元,规划建成43.99平方公里的青山、召夸、大莫古“一园三片”工业园区。园区目前有100户入园企业,就近就地转移劳动力10058人;二是扎实推进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县城南、召夸两个物流片区建设,规划建设大莫古片区现代物流产业园、仓储物流基地及家用电器仓储等配套基础设施。目前,已发展物流企业7家,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
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一批。以“创业试点县”为契机,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全力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良好氛围,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实施贷免扶补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云岭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大学生创业补贴)、微型企业培育工程(“两个10万元”)等政策。全县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014人17.38亿元,带动就业5.8万人。在创业群体中,农民工比例达72%,失业人员近20%,大学生占8%。
马街镇郭家村90后大学生刘凯槟,2015年从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租地、贷款种植花卉,闯出了一条创业带动贫困户就业、创收的新路子。他创立的逸禾花卉专业种植合作社,社员达到42户,年销售鲜花4200万枝,销售额达3300多万元,直接吸纳200余名富余劳动力。这其中,有25名懂技术、会管理、能营销的大学生,还有53户以产业扶贫资金和土地入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提升劳动技能,助推就业一批。以提升就业重点群体、贫困劳动力劳动技能为重点,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对全县35.4万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情况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劳动力从业状况、技能水平、培训需求、培训意愿,结合本地产业需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先后开展了“劳动预备制培训”“春潮行动”“雨露计划”“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互联网+”等技能培训项目,将课堂设置于田间地头、生产基地、工厂车间、工地现场,现教现学现做,成效显著。2019年全县完成各类培训4.05万人次,其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9704人次。通过培训,务工人员有了一技之长,求职更加快捷,收入有增加,职业有保障。
“绿色打工渠道”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陆良县三岔河镇白岩村村民敖琼芬,丈夫10年前病故,她带着两个儿子艰难过日子,小儿子因伤双手致残又丧失了劳动能力,让这个本就艰难的家庭更添风雨。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根据扶贫政策,她家享受了低保,去年村里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后,一家人又搬进了新房子。她现在每天都和大儿子到村里的水果笋生产基地打工。她说:“我家两个人天天都有活计做,一个人一天能挣七八十块钱,一个月有将近4000多块的收入,我很知足。有了低保,又在家门前就打工,过日子没问题。再说我还有几亩田,我种点赚钱的菜,日子会越过越好。”
目前,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22万人,已转移就业1.25万人,县内转移就业0.61万人,占48.8%;县外转移就业0.64万人,占51.2%。
强保障 特困帮扶有力量
小百户镇永清河村村民杨建红,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一家有3.3亩田地,其中只有1.3亩可灌溉。2013年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家先后享受了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低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义务教育等各类专项补贴,他和老伴又多次参加村里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种植技能,学会了烟后套种,把一亩地种成两亩地,一家人原本窘迫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2019年顺利脱贫。
针对杨建红家这样的贫困户,陆良县从教育、健康、住房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全方位落实兜底保障政策,确保每一个贫困户都能够真正脱贫,安心发展。
在教育扶贫方面,陆良县发挥学生资助在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在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家底清、情况明的前提下,通过减免学杂费、贫困救助、教育特别奖励资金、爱心企业帮扶、一对一帮扶等,开展了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资助活动,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不漏一人;确保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因贫失学辍学为零。
在健康扶贫方面,陆良县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努力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各乡镇卫生院与各村卫生室对接,成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每个贫困户和特殊家庭成员确定1名签约家庭医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服务。目前,全县共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287支、医生1172人,将全县3866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免费范围。规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住院医保报销范围外的医疗费用分别不得超出医疗总费用的1%、2%、3%,超出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自行承担,确保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医保倾斜、医疗救助、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得到全面落实。2019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基本医保报销9339人次,报销医疗费用5405.4327万元,自付比例9.92%,大病专项救治592人,已成功救治592人,救治率100%。
在特困人员救助方面,陆良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完善兜底脱贫政策体系,确保党和政府的温暖阳光照耀到每一个特困群众身上。对特困户审定,牢牢把握100%入户、100%评议、100%核对、100%公示的要求,有效杜绝“关系保”“人情保”“错保”“漏保”等问题。目前,全县共有在保农村低保户2644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415人,占全县农村低保人数的50.7%。
在住房保障方面,陆良县始终把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中最硬的骨头来“啃”,作为一项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工作,着力实现贫困群众“安居梦”。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重点聚焦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上,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住建部门组织了56名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所有C、D级危房逐户研判,精准认定底数,按照“宜修则修、宜建则建、宜兜则兜”的原则,制定“一户一策一方案”。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21565.3万元,改造农村危房27696户,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45个。截至2018年5月底,4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全部竣工,建档立卡搬迁户1063户3734人全部搬迁入住,搬迁竣工率、入住率、拆旧率、复垦复绿率均实现100%。
驻村寨 真心真情有担当
5月15日一大早,陆良县小百户镇中坝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员杨顺生、李月红、彭俊就与村干部一道,来到村头的洋芋地里巡查,督促各村小组加大抗旱保水力度,加强中耕管理,确保4600亩早春洋芋丰收。
中坝村委会地处半山区,全村590户2311人,有贫困户69户249人,贫困面占11.7%。2018年,来自县扶贫办、统计局、地震局的3名驻村工作队员进驻该村后,立即投入到真扶贫、扶真贫的工作中。他们走遍了村村寨寨,入户访谈,调查统计,摸清贫困状况和贫困原因,尽最大能力开展帮扶。为解决群众用水资金困难,工作队了解到县里招商引资在中坝村建有一座光伏发电站,因没有并入国家电网,电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村里也不能受益。工作队决心盘活这一闲置资源,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争取,2018年12月,光伏电站成功并入南方电网,中坝村也因此每年可获得2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这些钱,除用来支付水费外,其余全部投入到洋芋产业发展中。“去年村里请了县上的农科员、种植大户来给我们上课,教我们种洋芋,帮我们买种子,还给我们送化肥。我家两亩多田,一年收入有两万多块呢!”中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见荣说。
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脱贫攻坚注入科技脱贫、科技致富的能量,是活水乡雨麦红村驻村扶贫队员郭宏的特别之处。郭宏毕业于云南省农业学校,一直在陆良县农机推广中心工作。2015年,郭宏被派驻雨麦红村。半年时间里,他踏遍了5个自然村的所有山梁田坝,进行深入调研。雨麦红海拔高、气温低、多坡地、交通不便,全村6000多亩耕地,都是低产低效的粮食作物。但雨麦红村的土壤肥沃,有3个小型水库,具有种植错时山地蔬菜的天然条件。他和工作队决定将传统农业变革为现代农业,提出了“一亩地脱贫一个家庭”的目标,为雨麦红村敲开致富的大门。
拟定思路后,工作队和乡党委政府、村委会一起研究扶贫的步骤、对策。在活水乡党委政府和派驻单位的支持下,工作队先后为雨麦红村委会争取到总值360万元产业发展扶贫项目7个,用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提供农作生产物资。县乡帮扶统筹种苗、农药、地膜免费提供,他和其他驻村队员负责技术指导。村委会流转47亩土地,无偿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山地蔬菜。雨麦红村40户贫困户有19户参与到其中。在田间地头,他耐心细致向大家传授专业育苗、打孔、地膜移栽、喷带节水灌溉、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农科技术,雨麦红村许多村民也到现场一起学习。当年,参与的贫困户都获得了户均5000元以上的直接收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李谷芳、李乔芳、李自方等几户收入都超过万元。
人人挂钩,走村串寨,入户恳谈,摸清底细,协调帮扶,是陆良县扶贫工作开展的寻常画面。自2015年开始,陆良县共有4677名县乡干部直接结对帮扶贫困户,68支驻村工作队68名第一书记和215名干部进驻村委会。他们按照中央和省、市、县要求,驻进村子、沉下身子、开动脑子,吃透户情,主动作为,在各自的帮扶岗位上,实实在在地担当起贫困户的帮扶人、引路人和贴心人,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书写自己的人生华章。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陆良,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激励下,不等不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吃苦耐劳,立志用自己的辛勤努力甩掉贫困户的帽子,为美好、幸福的生活努力奋斗。
云南网通讯员 韩自光 郑惠青 潘砚文 董宏伟 记者 张明磊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