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云南过春节】寻着“老昆明”味过大年

24.02.2015  10:18

  又到一年正月里,春节,作为一年结束新一年开始的重大戏码再次“上映”:讨红包、放炮仗、宅、外出旅游,这些词足以描绘大部分昆明人的春节主要“节目”。而在越来越多昆明人感觉年味淡了的时候,记者发现,今年有许多人都开始用一种“复古”的方式去寻找年味:腊月去农村吃杀猪饭、年三十儿听老人家讲以前过年的习俗、约上亲戚一块组团出游、逛庙会、看彝族摔跤、斗鸡斗牛……

   吃炊、炸黄条

  煮一桌有昆明味道的年饭

  寻找年味,餐桌无疑是首选之地。

  就职昆明某文化传播公司的王倩是一枚资深文艺女青年,“我平常的工作主要就是搜集一些具有昆明记忆、元素的东西,然后加以创新,加入现代元素,变成一件承载老昆明文化的文化产品,比如把民族刺绣与银饰结合,做成项链、戒指。”她说。但这个一直搜集昆明记忆的女孩却发现,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里,年味却不是很浓。

  作为一枚吃货,年前她就决定从“”上下手,让一家人把这个年过得更有味道。

  黄条、长白菜、杂糖、炊锅、佛手酥、四喜汤圆、煮白肉……王倩从姥姥那里知道了许多老昆明过年必备的吃食,“据姥姥说,昆明人年三十晚上就要预备好至少五天的吃食,过了初五才能动刀开火做饭,老昆明过年都要煮长白菜、炸黄条(酥肉)、做粉蒸肉、千张肉等热一热就能吃的菜。”对于王倩来讲,意味着长吃长有的长白菜并不难做,而粉蒸肉、千张肉在姥姥的指导下也做得有模有样,但炊锅并不好找。

  “炊锅就是昆明人的火锅,最讲究的炊锅用白银敲打而成,稍差一点的炊锅用白铜、紫铜、黄铜或铝做成。但现在市场上能买到最好的炊锅基本都是黄铜质地,价钱不算便宜,接近七百块钱一个。”王倩介绍,为了买到炊锅,她甚至到餐馆里向厨师打听,最后在呈贡的一个乡街子上找到了。

  “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在厨房里忙出忙进一天之后终于坐了下来,围着桌子,炊锅咕嘟咕嘟冒着烟气,食物上面都蒙了一层亮亮的油光,一家人有说有笑。”王倩说,炊锅的味道并不如餐馆里鲜美,但年饭,吃的就是亲人们团聚在一起的那份欢乐。

   寻古

  在“一颗印”里听过去的故事

   年味到底是什么样的味道?

  对于年三十儿前夜从南半球悉尼“”了十几个钟头回昆明的留学生赵坚而言,坐在“一颗印”老院子里听老人们侃侃家长里短、儿时过年的风俗,听听那些老票友兴致来时哼起的一段花灯,年味就够够的了。

  年初二,当许多人的朋友圈都被“堵车”刷屏的时候,赵坚和他奶奶正坐在文明街里的一个区属文化馆蹭茶吃。这是他此次回家与奶奶一起出门时发现的“秘密基地”。“我高中就去澳洲留学,能凑够假期回来过春节的机会不多,这次也是专门回来陪陪爷爷奶奶,毕竟他们年纪也大了,却发现奶奶平时经常和老伙伴们一起排练的地方是个古色古香的地方。”以前,当外国同学问他春节的问题时,“脑海里跳出来,就只有几个词:压岁钱、新衣服、炮仗。”他说,而饺子,那是北方人过年的必需品,作为土生土长的昆明人,他对此并没有特别的感觉。“我想知道更多关于昆明人过年的风俗民情。”他的愿望在这个文化馆得到了满足。“过年前一定要将屋子里从头到尾打扫一遍,铺上松毛,取清吉平安的意思。”“初三之前不出门,初二早晨要起来煮汤圆吃,求一年平安圆满。”“一直到初五之前都不能往外倒垃圾,否则这一整年的财运不会好,初五的时候迎财神,要在家门口用扫帚往家里扫,把财运多扫一些进来”……文化馆里的老头老太太们热情地帮赵坚普及过年常识。“现在的日子好了,年轻人大多是在家里吃完年饭就奔着出门旅游,也不管这些习俗了,但有人感兴趣、好奇终究还是好的,这样我们的传统才能一年年传承下去。”到文化馆和老友们侃闲的赵云仙说。

  在整个春节假期,赵坚都和亲人、朋友一起穿梭在昆明大街小巷,“几年没回来,昆明变了很多,我想趁这个时间好好和亲戚朋友们聚聚,请他们带看看老昆明还剩下来的一些东西。

   向县区出发

  体验当地人的春节习俗

  更多的昆明人寻着斗鸡斗牛大赛等民俗节庆活动散发出来的年味儿找到了周边县区。

  早在腊月里,42岁的市民刘寒就为家人在高海公路旁边的一个村子里订下“杀猪饭”。“现在周边县区的农家乐基本都会推出杀猪饭套餐,提前预订好就能带家人一起吃顿生态又丰盛的晚餐,相比餐馆里去吃,直接到村子里吃杀猪饭更有味道,菜蔬、肉、鸡都是生态养殖,孩子们能在村里体验下农村生活,吃完还能每个亲戚分点生态菜肉带走”他说。初五,刘寒又带着家里的亲戚一同开车去石林看斗牛、彝族摔跤。“几乎我们一大家子都来了,开了四张车,先看的斗牛比赛,然后去看摔跤比赛,很有民族特色,听说只有春节才能看到。”这一天,刘家一家还在当地一个村子里吃到极具彝族特色的拌生猪肝。等正月十四,他还要领着妻儿一起去赶阳宗海大香会,“这个香会起于明朝,每年正月十四送大香、正月十五点大香、正月十六唱大戏,代代相传至今。

  而另一位带着家人到大理过年的市民张潇潇也是循着白族风味的年味去的。“在昆明城里过年始终觉着束缚,不能放开手脚放炮仗,每年大家伙围在一起也就只能看看春晚,还不如一起出游,特备是去一些县区、农村,让小一辈感受下过年氛围。”此次张潇潇的目的地是洱源,“初一的时候带家人一起跟当地村民祭本主,初五的时候赶了朝山会,周遭都是人,但是每个人脸上都有幸福的笑容”。

  其实,年味从来都没淡过,只是我们在越来越忙的生活中逐渐淡忘。从家人聚在一起吃年饭、串门拜年,到集体出游,向着县区、农村寻找年味,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只要家人能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具有特别年味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