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财政为脱贫攻坚助力
来源:经济日报
云南省的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片区县居全国第一,贫困人口居全国第二。这样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的省份,如何运用好帮扶资金?云南省财政部门通过坚持“八个一起抓”及建设“七个好扶贫工程”,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打开云南省贫困地区分布图,绝大多数地区都呈现代表“贫困”的颜色,其中最刺眼的莫过于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迪庆藏区。这四个地区所涵盖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片区县达93个,占全省所有县的四分之三,贫困县和片区县数量居全国第一。
对于山区面积达94%以上的云南省来说,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了生活、生产空间,提高了扶贫开发成本。
对此,云南省财政厅提出,在财政扶贫工作思路上坚持“八个一起抓”,即解决脱贫与巩固脱贫一起抓;基础设施建设与培育产业一起抓;增加收入与提升素质一起抓;就地扶贫与易地扶贫一起抓;近期扶贫与长远扶贫一起抓;政府引导与自力更生一起抓;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一起抓;保护生态与开发资源一起抓。在财政扶贫工作目标上着力建设“七个好扶贫工程”,即盖好安居房,修好致富路,造好稳产田,抓好增收业,育好文化人,护好环境美,选好带头人。
撬动多方融资,解决“钱从哪里来”
与“到2019年,现行标准下4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3个贫困县要全部摘帽”的任务相比,云南省更困难的是薄弱的财力。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人均年纯收入只有631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关键。”云南省财政厅厅长陈建国说。
扶贫攻坚,资金缺口有多大?
“仅易地搬迁一项,2016年就需要150亿元。”云南省财政厅副厅长赵晓静说,目前中央及各地政府大幅增加扶贫投入资金量,按照不低于每年中央财政投入云南省专项扶贫资金量30%的标准,省财政进行资金投入。即便如此,2016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约100亿元,只够易地搬迁一项任务的三分之二资金。
缺口资金从哪里来?
成立平台公司是解决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按照“政策性公司,市场化运作”成立的融资平台,已在云南遍地开花。记者了解到,一种是“大平台”,比如省财政厅用63.4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云南投资控股集团投资2亿元,共同成立云南省扶贫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政策性金融贷款的承接主体和投融资主体。”云南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宁亚宁介绍说。另一种是遍地开花的“小平台”,全省93个重点县和片区县,相继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平台公司,承接易地扶贫搬迁相关资金。
但扶贫项目利润微薄,如何保障这些平台公司正常运转?“这就需要注入资金,做强平台公司投融资能力。截至今年1月底,省扶贫公司向各县平台公司注资合计18.6亿元。”宁亚宁说。
如何做好风险防控?“一方面建立风险补偿金,另一方面对县级融资平台进行规模控制,对高风险地区融资能力尤其要进行严格限制。此外要明确划分政府债、企业债的类型。比如,用于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项目使用政府债,其他投资例如城市管廊、水务等回报有保障的,通过发企业债筹集资金。”保山市财政局局长杜春强说,同时,对于县里的平台公司,虽然省财政注入资金,但并不“直管”,而是委托给县政府,由其负责管理。此外,为减轻基层政府负担,国家中长期政策性贷款全部利息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地方政府债券资金63.4亿元的本金全部由省级财政承担。
加大贴息力度,撬动金融支持扶贫,也是重要途径之一。“2015年,共投入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贴息资金5.45亿元,累计引导金融信贷资金投入131.6亿元。”赵晓静说,这切实降低了涉农企业、农户的贷款成本。记者了解到,2016年,云南省财政继续安排扶贫到户小额贷款风险补偿试点资金1.5亿元,通过3年的财政资金投入,实现了93个贫困县试点的全覆盖。
通过多种渠道融资,2016年,云南省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31亿元,比去年增长136.64%。
用好每一笔钱,回答好“钱用到哪里去”
来之不易的资金,用到哪里去?
在保山市昌宁县卡斯镇大水平社区,村民杨光华告诉记者,自己就是扶贫资金的受益者。以前住在山里,土木结构的房子雨水浸泡容易开裂,修修补补花费不少钱;交通也不便利,每天种田需要走13公里的土路。如今搬进整体规划的社区,住着宽敞明亮的楼房,交通也很方便。
“搬家盖新房子的钱,就是政府帮的忙。”杨光华说,除了建档立卡户有6万元的无偿资金,还可以申请6万元无息贷款,再加上积蓄和亲戚们的支援,杨光华顺利地盖起了楼房,搬出了大山。目前,杨光华所在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第一期已搬迁入户,第二期安置点正在建,可安置51户村民。
“卡斯镇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艰巨。”卡斯镇镇长刘成林说。也正因为如此,易地扶贫搬迁成为资金高效筹集使用的重头。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累计投入27.84亿元,完成9.69万户44.06万人易地搬迁。如今仍有30万户100万人居住在地质隐患大、基本生活难保障的区域。“扶贫资金往哪儿花?这就是重点。我们通过整合易地扶贫专项资金、农村危房改造专项,又通过农发行政策性贷款等,筹集到816.8亿元以上的资金。”赵晓静说,方向明确了,资金渠道打通了,还需要规范资金的管理,因此特别设立了云南省扶贫投资开发委员会,建章立制。
易地搬迁的揭幕战打响之后,还得“扶上马,送一程”。贫困地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群众仅有3.4%,而且收入来源单一,下山之后如果没有致富手段,难以真正脱贫。这就需要通过做大产业,实现长效致富。
在昌宁县翁堵镇杞木林茶园,茶农杨正师告诉记者,靠着40亩茶园,他每年能有6万多元收入,一家人的生计有了保障。据了解,2010年以来,翁堵镇政府投资对杞木林茶园实施低产改造,将其建设成为核心面积3000亩、辐射带动面积6000亩的茶园。茶园的规模效应和附加值得到凸显,茶农的收益翻了一番,并使得270余户茶农受益,带动9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只有做大做强产业,才能让群众长远受益,长效致富。在光伏扶贫行动中,云南省计划从2016年至2019年,在适合发展光伏发电的3600个贫困村,每村建设1个200KW(千瓦)村级光伏电站,11.7万户贫困农户可安装光伏发电系统,不仅带给贫困户每年3000元的收益,也改善了薄弱区域的供电水平。
完善资金管理政策体系,确保资金高效使用
如何让每一笔资金都发挥最大的效用?
“从资金拨付开始,省财政厅就重点关注创新。”赵晓静说,传统财政资金的拨付是通过上级财政下达预算并通过国库调度资金予以实现。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的需要,云南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先拨付至省级扶贫公司,再通过省级扶贫公司对下拨付。根据资金性质分为两类:作为资本金注入公司的资金和不作为资本金拨入公司的资金。
据了解,对于作为资本金注入省扶贫公司的资金,由省财政厅先注入省扶贫公司,再由省扶贫公司作为资本金注入县级公司,同时由省扶贫公司与县级政府签订股权委托管理协议。这类资金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以及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建设基金等。
对于不作为省扶贫公司注册资本金的资金,采取先拨付到省扶贫公司,再由省级公司转拨县级公司的方式,同时由省扶贫公司与县级平台公司签订转贷协议。这类资金主要涉及国开行和农发行的长期政策性贷款等资金。
同时,注重理顺政府间责任,突出县级政府主体责任。杜春强举例说,县级人民政府与省扶贫公司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后,省级扶贫公司对县级平台公司的股权管理交给县级政府,各级平台公司所承担的易地扶贫搬迁业务与其他业务隔离、独立封闭运行。
此外,调动各地积极性,探索资金竞争分配机制。为进一步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的激励作用,云南省财政厅与云南扶贫办共同拟定了《云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竞争性分配暂行办法》,探索设置3类7项考评指标,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县进行考评,按照考评结果分配资金。“由脱贫绩效指标、增收绩效指标和财政扶贫资金绩效指标三大类构成。”赵晓静说。据了解,减贫规模、减贫率、贫困发生率下降、脱贫计划完成情况构成脱贫绩效指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额和增幅构成增收绩效指标,而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则是通过对各县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使用、监管、成效等进行绩效评价,量化打分。
记者了解到,为加强绩效评价与跟踪,云南省还将通过委托第三方评价的方式,对扶贫项目开展全过程绩效评价,通过绩效自评、再评价、绩效跟踪、委托中介审计等方式,加强政策执行、项目管理、资金使用以及资金效益等方面的监督。(经济日报记者 崔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