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罗平:小黄姜带动“大产业”
冬日暖阳里,放眼望去,罗平大地上成片的小黄姜正向蓝天舒展着枝叶,泥土下的果实承载着姜农们一年的希望。
1999年罗平县首次把生姜列入后续培育产业,经过多年的打造,小黄姜产业已成为罗平县的优势特色产业。如今,在新形势、新任务下,罗平县正不断探索做大做强做优小黄姜产业,让产业化发展成果持续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丰收季 地里姜农忙
“预备……开始!”
随着一声令下,在罗平县板桥镇金鸡村小黄姜示范基地里,一场鲜姜采收竞赛正式拉开序幕。只见来自种植大户、游客、单位职工等组成的参赛选手们手脚麻利地把姜从地里拔出,摘掉姜杆、姜根及泥土,不一会儿鲜姜便装满了纸箱。
这是当地为庆祝小黄姜丰收及扩大罗平小黄姜产业影响力举行的系列活动之一。
看着成箱的鲜姜,参赛的种植大户陈木林表示,他家今年种植了50亩小黄姜,目前正在采收,希望能够卖个好价钱。
当下,在罗平县和陈木林一样忙着采收鲜姜的农户有3万余户。据了解,罗平小黄姜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30年,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经过多年的种植技术培训,种植户已普遍掌握生姜种植技术,平均单产从1998年的1吨增长至2吨,部分地区实现3至4吨的中高产。目前,罗平已建成小黄姜无公害生产基地15万余亩,主产区从7个扩展到11个。罗平县成为滇、桂、黔三省区最大的生姜集散地和全国知名的生姜主产区。
“2020年,罗平小黄姜突破8元每公斤的产地直销价格,实现总产值达18亿元。全县3万余户姜农,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罗平县农业局副局长段芮介绍,在连续两年市场产销两旺的带动下,2021年全县小黄姜种植规模首次突破20万亩,达到23.5万亩,预计将实现总产量47万吨,总产量创历史最高。
强品牌 延伸产业链
走进罗平县“姜来无忧”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厂房里,一股浓郁的姜味扑鼻而来。切姜、分拣、装瓶……工人们正在车间里紧张地忙碌着。
罗平县“姜来无忧”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专注小黄姜健康姜类产品的开发及推广,推出了系列养生姜品,将小黄姜的“食药”价值和康养保健作用做了深挖和研发。作为当地生姜精深加工规模较大的企业,其产品获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实际上,罗平县在提升产品品质、打造生态品牌、延长产业链等多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在品牌打造上,2017年,“云姜”“高原尚品”等小黄姜系列产品获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书”。 2018年,罗平县被认定为云南省第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获云南省首届绿色食品“10大名品”奖。2019年,罗平小黄姜产业成功入选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
经过多年发展,罗平县共有生姜加工企业1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有传统干姜加工作坊500余户,营销经纪人、收购商1000余户,买姜、运姜、洗姜、切姜、烤姜、分拣、包装的产业链基本形成。泡姜、姜酒、姜糖、姜茶等多元化产品进入市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产品体系,产品附加值不断得到提升。
搭平台 畅通市场路
“今天邀请大家来,目的是搭建一个平台、牵一根红线,解决好产和销的问题,真正打通产销之间的通道。”近日,在罗平县首次举办的大型农特产品产销对接商洽会上,罗平县委副书记沈宏波说,罗平的农产品不是产不出来或者质量不好,主要还是畅通销路、打响品牌,实现优质优价,而不是低价倾销。
今年罗平小黄姜是一个丰收年,眼下很多小黄姜种植户开始纷纷寻找有实力的买家,争取卖个好价钱。因此,政府为群众、企业当起了“红娘”,搭建起产销平台。会上,销售企业和电商平台负责人纷纷提出各自的意见建议,大到产品的转型升级,小到产品的包装、保鲜、物流,目的就要破解产而难销、销而价廉的困局。
如何稳定小黄姜价格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罗平县正依托西南最大的黄姜交易加工基地――云南罗平国际小黄姜交易市场,使以往散乱的小黄姜销售实现聚合,规模化批量销售。在交易市场的不远处,小黄姜冷链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即将建成,也为罗平小黄姜价格的稳定和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条件。
除了搭建平台和稳定价格外,罗平县还通过出台产业奖补政策,对本地从事小黄姜深加工的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进行奖补,鼓励企业多收购本地小黄姜,解决姜农销售问题,带动姜农增收;通过政府主导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举办展销和商品推介会,为企业搭建宣传营平台,支持企业外出参展参评,扩大市场销售份额。
金花银瀑好地方,美丽罗平小黄姜。罗平县正通过多种措施实现“一业兴、百业旺”,让罗平小黄姜产业铺就出丰收的富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