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粮食生产“十二连增”的背后

22.04.2015  11:50

 



勐海春耕  本报记者 赵汝碧 摄

  本报记者 王淑娟 胡梅君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既是国本,更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云南,在全国粮食版图上,不算重点产粮省份,然而,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我省在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着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争先进位,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2014年粮食产量的公告显示,我省粮食总产量达1860.7万吨,较上年增产36.7万吨,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年初提出的粮食增产30万吨的目标,实现粮食总产“十二连增”,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粮食产量1850万吨的目标任务,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更是打破了我省粮食总产量长期排名全国第14的局面,来到第13位。

  虽然排名仅仅上升一位,但对云南这样一个山多地少的省份来说,这样的成绩得来实属不易。

  “十二连增”不仅仅是漂亮的数据,更是粮食高产之路中党委政府对“米袋子”负责、助农政策支撑、科技增力的结果。2015年,我省将继续围绕“高原粮仓”建设和“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实施,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要求,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0万亩。

  数据看发展

  “十二连增”创造云南奇迹

  山地多、平地少,农业基础设施差,生产方式落后......我省粮食长期处于短缺的状况,可以说,从解放以来,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粮食自求平衡就是我省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为吃而苦斗,云南始终在奋争。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云南才找到粮食自求平衡的突破口。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粮食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864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1860.7万吨。到2014年,云南粮食实现自2003年以来的“十二连增”,粮食由长期需要大量外调到基本自求平衡的历史性转变。

  2003年,是云南粮食创造奇迹的起点。记者从云南省统计局了解到,2003年全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71.01万吨,同比增长3.2%,是全国粮食实现增产的8个省区之一。 随后的十二年间,恢复性增长、稳步增长、明显增长等字眼成为云南粮食生产的常态。伴随着这些字眼,我省粮食产量也一路飙升到2014年的1860.7万吨。

  数字变化的背后,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对“米袋子”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以及各级干部群众为之付出的种种艰辛。

  2005年,由于受到大面积的雪灾、冰雹等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云南省夏季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产5.93%;大春粮食生产也遭遇严重干旱。灾情发生时,云南省投入5亿元资金救灾,把灾情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全年总产量比2004年增产5.43万吨,增长0.36%。

  2008年则是个必须一提的年份,这年全省启动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把生物多样性间作套种作为粮食增产的重大措施,“天变宽地变大”的农作物间套种模式,收到了显著的增粮成效;2009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的意见”,正式启动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明确到2020年,严格保护耕地,着力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确保每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6500万亩以上,以提高复种指数和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以主要品种和优势产区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用12年的时间实现粮食增产500万吨,粮食总产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全省粮食自给率达到95%左右。

  政策看发展

  政策落实到位 农民种粮积极性高

  对于我省这样一个山多地少、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相对落后的省份,粮食总产连年增产,支农惠农政策的“给力”,功不可没。

  粮食如何增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如何提高农民和地方的种粮积极性。抓住了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

  纵观国际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农民是单纯靠种地致富的。日本、韩国、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民的收入能赶上居民的平均收入,主要靠国家的补贴。

  我省结合自身实际,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措施不打折。以2014年为例,随着粮食生产稳定增产行动的推进,我省直接用于促进粮食生产的“四补贴”规模达106.85亿元,粮油生产大县奖励资金增加到2.06亿元,增39.8%,同时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每50公斤提高了3至5元。一系列重要补贴政策的执行和粮价的稳定及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避免了种粮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保护。

  近几年,随着国家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示范、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农业能源、公益事业和人才培训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对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同时,我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落实,农民增收、粮食增长,已成为云南粮食生产新常态。

  根据发展规划,2015年我省将继续围绕建设“高原粮仓”和“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等,不断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目前,省农业厅将与国土部门共同推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完善落实粮食生产惠农补贴机制;为了做好春耕备耕工作,2015年中央已经下达云南农作物良种补贴5.78亿元、农资综合补贴41.7亿元、高产创建资金5920万元,省财政也预算2.5亿元的科技增粮资金和1.55亿元的粮食直补资金,各级财政和农业部门已制订了实施方案,近期将各项补助资金及时下拨到县,兑付到农民手中。

  科技看发展

  强基础重科技 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在我省粮食生产实现罕见的“十二连增”背后,是对“地怎么种”的深度思考。有限的耕地面积、越来越紧张的水资源等资源约束,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怎么才能种好地。

  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依靠科技进步,助力粮食产量提高,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成为共识。

  高标准农田是粮食增产的保障。2009年至今,我省累计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1169万亩,改造后增加耕地面积12.68万亩,全省高稳农田面积达到3800万亩,较好地改善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同时,向科技要粮,已成为我省粮食发展的关键。在水稻、玉米、马铃薯、麦类、豆类、油菜等主要粮作物上,不断加大高产创建、间套种、良种良法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农机作业等十大科技增粮措施的实施力度,充分释放科技增产潜力。通过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粮食单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2014年,全省粮食单产275公斤/亩,比上年提高了5公斤/亩,提高近2%,高于全国0.2%的增幅。

  刚刚结束的全省春耕生产暨水利建设工作现场会明确提出,今年全省要突出落实科技提单产这个主题。高产创建示范片的落实,务必做到任务、地块和作物“三明确”;科技增粮措施落实,务必做到实施面积、示范核心和种粮主体“三清楚”;抢抓季节令确保满栽满插;实施农业科技人员分片包干责任制等。此与同时,我省将继续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重点解决制约我省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弱、科技支撑能力弱、生产主体素质低等瓶颈问题,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力争粮食产量稳中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