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离家学子谈“乡愁”:想念昆明的蓝天白云
王佳瑜:“我想念昆明一年四季都有的鲜花。”记者杨艳辉/摄
自述者:王佳瑜(中国传媒大学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外地人说云南人是“家乡宝”,多少有些闯劲不足的意思在里面,但在云南人自己看来,这只是热爱家乡的体现。也只有离开过,才对“家乡宝”这三个字有更深切的体会。
还记得大二上学期那次,下飞机时是晚上11点多,回到家已是夜深了,可是我完全不顾疲惫,丢下行李就冲出家门,先去“甩”碗米线,因为一碗热腾腾的米线下肚,这才是家乡的味道,这才算回家了。或许它并不是所有人心中的美味,但这就是一种习惯。
大学快三年了,每个假期回昆明,一定要把该吃的小吃吃了,把该去的地方去了。一个生活了20年的城市,不陌生,但还是愿意去感受它与时俱进的魅力,感受它的心跳和脉搏。
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离开了才有的眷恋感情。
昆明到北京,3000多公里,这距离远吗?远!
2012年8月,上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当飞机在北京降落时,看着被华灯装饰得五光十色的城市,虽然也有离家的伤感,但心里更多的是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和好奇。那年的国庆节,很多家近的同学都回家了,这时候才感觉到自己离家有多远,才体会到那种浓浓的乡愁。
第一个学期,遇到云南的同学会特别激动,心里倍感亲切;去云南菜馆里吃饭是最开心的,听周围的人说着熟悉的方言,吃着云南菜,感受到的都是温暖。
上学期,我作为交换生,到台湾嘉义大学上了一学期课。那里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气候都异于北京,但与昆明有相似之处,这让我感觉到离家近了一些,很享受那种感觉。
在台湾学习期间,我写了一篇论文,是关于西南联大师生作品中的昆明,为此,我找了很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昆明的文章,文人笔下的昆明是最有韵味的,很多熟悉的景物浮现眼前,翠湖、滇池……越看越觉得想念昆明了,我想,等我回去一定要再去看看。这时,脑海里冒出了余光中的《乡愁》,“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我对昆明的思念或许没有那么深刻,但乡愁就像一首淡淡的离别诗,想到时心会被触动。
在外的时候,我经常想念翠湖。每个假期回来一定会去的地方之一,寒假看海鸥,暑假赏荷花,一年四季绿柳拂堤,约上几个好友同学到翠湖逛逛或是坐下来聊聊天都是最享受的。汪曾祺,这个称“昆明是第二故乡”的人,他在《翠湖心影》中把翠湖称作“昆明的眼睛”,并说道,“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翠湖是昆明的地标,我爱这个闹市中心的湖,就像汪曾祺说的,走进去可以摆脱喧嚣和烦恼。老舍曾在文章中将翠湖与什刹海相比,说翠湖“比什刹海要好一些”,我每次去什刹海都不自觉地想起了翠湖。
在北京,我还想念昆明的蓝天和白云。最喜欢别人问我是哪里的,只要我一说昆明,对方第一句话便是“昆明真是个好地方啊,气候好,天儿蓝”。这时候心里觉得特别骄傲,现在一年四季常年有蓝天的城市真不多,尤其在北方,每次北京有雾霾的时候,昆明的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提起家乡的蓝天。
我也想念昆明的阳光和空气。昆明四季如春,从不缺阳光,说起阳光,我总想起林徽因说的——“来看看这个天气晴朗、熏风和畅、遍地鲜花、五光十色的城市”,她还称赞,“昆明永远是那么美”。昆明有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这就是我们这些“家乡宝”的骄傲和自豪所在。
我想念昆明一年四季都有的鲜花,“春城无处不飞花”嘛,这是一个鲜花装饰的城市,我喜欢花,原因也是我的家乡就生产鲜花嘛。
在我眼里,昆明是浪漫的,印象最深的是很多年前昆明电视台播放过的城市宣传片《浪漫昆明》,初中时有一次艺术节我们班还唱过,现在依然觉得亲切,这是我记忆中的昆明,它有着历史文化底蕴,有着现代城市的繁华,还多着几分文质彬彬的文人气质。
在外时,我还关心这个城市的点滴,只希望它能越来越好。一个人小的时候是不会有乡愁的,因为没有离开过,离开后,总会升起回家的念头,乡愁像酒,越陈越浓,时间越久,越觉得醇香浓厚。离开过才知道有多想念,想念这里的一景一物,想念这里的事,想念这里的人。
作为一个“吃货”,在北京,我对家乡的终极想念的是过桥米线、小锅米线、豆花米线、炸洋芋、烧饵块……尤其在北京吃到的很多米线都不正宗,即使是这不正宗的米线,也能暂时排遣一下对米线的思念之情。吃米线的时候,我会跟同学说,在我们昆明,吃米线得说“甩”或者“划”,我在同学们诧异的眼神中,表演了一番“甩”米线,“甩”完之后我更加想念昆明了。
昆明,我上完大学就回来!(昆明日报 记者马雪荣)
编辑:陈盈盈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