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罗非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本报讯(记者 王淑娟) 记者近日从省农业厅获悉,近几年我省罗非鱼产量增长迅速,产业发展迅猛。
省农业厅提供数据显示,全省罗非鱼产量从2010年的9.6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23万吨,年均增长28%,占全省水产品养殖产量的比重达27%,现已成为云南第一大淡水养殖品种,产量仅次于广东、海南、广西,居全国第4位。2015年生产罗非鱼水产苗种11.5亿尾,比2010年增加4.7亿尾,增长69%;引进和推广了“吉富”“新吉富”“奥尼”等多个罗非鱼优良品种,水产苗种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产量增长,罗非鱼产业促农增收效果明显。2015年,库区罗非鱼产业从业人员近7万人,创净收益2.4亿元,人均增收3400多元。罗非鱼产业在罗平、富宁、墨江等地发展风生水起,其养殖、加工已成为解决电站库区失地群众生活安置、生产发展、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据介绍,近年来我省罗非鱼产业优势区域已初步形成,南部热区和电站库区罗非鱼优势产业带分布在罗平、景谷、富宁、景洪、思茅、勐海、芒市、墨江和双江等20余个重点县,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与此同时,产业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2015年,罗非鱼加工7.22万吨,创汇1.71亿美元,实现我省养殖水产品加工出口零的突破,出口墨西哥、美国、澳大利亚、贝宁、加纳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主要为条冻罗非鱼和冻罗非鱼片。
目前,我省初步建立罗非鱼产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全省已建成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三位一体的罗非鱼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新品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病害防控和技术培训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业内人士介绍,未来罗非鱼市场前景广阔。在国际市场上,罗非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优质鱼类,在欧美地区,罗非鱼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鲑鱼,位居第二。在国内市场上,云南发展罗非鱼产业可以填补国内市场缺口。在省内需求上,2015年云南人均消费水产品19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7公斤,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缺口达到135万吨以上,市场潜力较大。从我省自然条件来看,我省沿罗平—新平—盈江一线以南地区,适宜养殖罗非鱼的池塘水面有30万亩,近年来新增电站库区宜渔水面150多万亩,南部地区还有可开挖成养殖池塘的低洼地、半荒地60万亩,宜渔水面宽广,可供开发潜力大。我省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21℃,最热月平均气温28.5℃,最冷月平均气温15℃,特别是水电站库区地处低热河谷,光照充足,水温较高,是全国罗非鱼养殖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全年都可以进行罗非鱼生产。我省水资源分布于六大水系的源头或上游,森林覆盖率高,工业污染小,生态环境好,发展优质罗非鱼得天独厚,区域性原生态水产品生产条件优越。
2015年,全省罗非鱼苗种培育生产企业已达40家,苗种培育总面积约2000亩,年产苗种能够满足我省需求的30%以上。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形成以网箱养殖、池塘养殖为主,流水养殖、稻田养殖、混合养殖和立体养殖并存的多种模式,全省网箱养殖面积3000多亩、池塘养殖面积15万亩。在墨江、富宁、罗平已建成年加工能力为10万吨、10万吨、6万吨的罗非鱼加工厂,其他在建的全部建成投产后我省罗非鱼年加工能力将达4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