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协云南省第十二届第二次会议第120200171号提案的答复
陆璐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兴旺的提案》(第120200171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农业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对我们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具有很大启发和帮助。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规划引领,走稳乡村振兴路。出台了 《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云发〔2018〕1号),明确了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路线图”。配合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等部门编制了《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云南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与审查要点》等指导性、规范性文件,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云南省绿色食品八大重点产业发展报告》《云南省绿色食品八大重点产业3年行动计划》,按照“一大两新”的发展思路,即“大产业、新平台、新主体”,细化“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6项具体措施,重点打造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八大重点产业。创建思茅区和芒市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农业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35个,开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15个“兴村强县行动”示范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彰显和突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成色和底蕴,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革命性转变。
(二)突出特色,打好绿色食品牌。组织开展了2018年度“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并举行了高规格的表彰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2018年全省新认证登记“三品一标”产品1619个、同比增47.6%,总数达472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新增521个、达1640个,绿色食品新增428个、达1158个,有机食品新增665个、达1846个,农产品地标新增5个、达81个。2018年全省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33亿元、同比增8%;全省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龙头企业新增54户、达448户,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新增6户、达30户。201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108.21 亿元、增加值达2552.78亿元,同比均增6.3%。全省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9%;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11:1。全省蔬菜、水果、茶叶、花卉、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绿色食品八大重点产业综合产值增长达15.5%,占整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成为云南农业发展的新动能。普洱茶公用品牌价值达64.1亿元,连续两年荣获“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一名。漾濞核桃、文山三七、华坪芒果、槟郎江水牛、宾川柑橘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正大、中粮、汇源、联想、温氏、新希望、海升等大集团、大企业已经采取了加快进入或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的行动,云南“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正逐步成为各方追捧的一片热土。
(三)健全机制,换新发展动能挡。建立了省长担任组长的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领导机构和厅局牵头负责的推进机制。拟制印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8〕69号),提出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10项主要任务,明确了财政、金融、土地、税收等8项保障措施。先后出台了《云南省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鼓励投资办法(试行)》《云南省“绿色食品牌”招商引资大行动工作方案》《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重大文件,基本完成了政策体系框架构建。圆满完成13项农业农村改革任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确权面积10973.1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98.6%。开展“两区”划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制定《云南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实施细则(试行)》,统筹优化生产布局,上图入库精准信息管理,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宜良县、麒麟区、昌宁县3个试点县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农垦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在全国35个垦区中排名第9位。农业执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组织迪庆州、怒江州7个深度贫困县的13家农业企业,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三区三州”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专场活动共展出40余种特色优质农产品,现场签约5亿多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制定完善村庄规划。我们将积极主动履行牵头统筹职能,加强与自然资源、水利、交通、住建、环境保护等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完善乡村规划编制委员会,强化指导监督考核激励,高质量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完善“多规合一”的编制方法体系,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用地布局、农户建设等,强调多规合一,衔接好原有规划与新规划的关系,推进不同类型村庄规划编制。创新规划理念,放大规划格局,坚持问题导向,推行村庄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网格化管理制度,实现乡(镇)村庄规划管控基本覆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促进生态文明和产业发展协同推进。
(二)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深入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突出各地比较优势,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具体而言,要巩固提升云南烟叶等传统优势产业,下大力气把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产业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大产业。支持各地区结合自身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突出、带动农民增收明显的优势产业遴选20个县开展“一县一业”试点,每县每年安排3000万元补助资金,连补三年。重视乡土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支持发展特色手工业、家庭农场、手工坊等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特色产业。按产业分类推进产销有效对接,引进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培育大市场,认真落实《云南省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鼓励投资办法(试行)》,发挥“大企业、大产业”在区域发展和贫困户增收方面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作用,着力构建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三)打造提升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富有云南特色的滇系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基础性工作,鼓励企业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扶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到2020年,全省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000个以上,评定认定云南知名农产品名牌500个以上、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50个以上。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云品出滇”行动。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健全2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组建产业技术团队,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到2020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5万人。鼓励支持各类返乡人员到农村发展,积极开展农村创业创新县、农村创业创新乡、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
(四)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突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业园区打造成集聚各种要素、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创建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同时要大力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打破行政区域,选择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势产区或主要加工及集散地,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做到优势特色产业都有省级加工示范园。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示范带动力强的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庄(园)、农家乐等精品。开展“云南最美村庄”评选,全省讲评出1000个“五星级”最美村庄。
(五)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按照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培育与引进相结合、省市县分级推进的原则,培育农业“小巨人”,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集中扶持发展一批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争到2020年全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10000个以上,家庭农场达9000个以上。支持培育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以完善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为重点,改造升级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骨干市场、节点市场。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力争到2020年全省70%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网络营销。
(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快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到2020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00万亩。加强与有关部门配合,深入推进滇中引水工程和德厚水库、阿岗水库、车马碧水库、柴石滩水库灌区、麻栗坝灌区等重点水网工程,建好山区“小水网”。推动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硬化村内道路,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有条件的地区向自然村延伸。抓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进一步完善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组织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实施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发展“三农”现代社会化服务业。推动农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完善社保、养老等服务,全面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促进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省农业农村厅一直不懈努力的方向,希望您今后继续关心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加快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
联系人及电话:王彬 ,0871-6311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