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生态定位监测技术培训圆满完成
10月21日,云南省生态定位监测技术培训班在昆明开班,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郭辉军出席,国家林业局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中心办公室主任杨振寅亲临指导,云南省范围内已经或正在建设的13个森林、湿地、荒漠化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湿地生态监测站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参加培训。
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郭辉军出席培训会
培训会现场
我省生态定位监测网络建设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近几年,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建设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3个,其中4个站已投入运行,9个站正在建设。在自然保护区方面,现有17个国家级保护区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等,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保护森林生态、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和地质遗迹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区监测网络体系。湿地方面,2016年启动了大山包、拉市海、碧塔海、洱源西湖、丘北普者黑等5处湿地生态监测工作,并指导和协助普洱五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开展监测工作。
本次培训课程紧凑,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我省生态定位监测网络秘书处、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元谋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玉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景东保护局和大山包保护局分别就各自监测站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交流发言;厅保护处和湿地办也详细介绍全省国家级保护区和重要湿地管理情况。同时,保护区监测站、湿地监测站和生态定位监测站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进行讨论座谈。大家对成立网络平台、加强互相联系和协作表示肯定和支持,对培训内容和形式表示满意,认为应每年开展相应培训活动,提高监测成果,同时向各级政府提交决策咨询报告和生态监测评估报告,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依据。
培训会上,郭辉军要求: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生态定位监测及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加快生态定位监测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设备完善;三是加快生态定位站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研究工作,尽快提供政府急需和社会关注的数据和成果;四是建立生态定位监测网络管理机构,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机构能力。
信息来源(单位名称):科教处 | 作者:罗辉 | 栏目编辑:李姣 | 栏目审核: 陈元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