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

16.05.2016  11:02

第十三篇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省。

第五十八章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公民文化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宣传教育,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

深化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富民强滇”重大部署的学习宣传,统一思想行动,汇聚发展力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全民健身、全民科普等公益活动,使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文明素质明显提升,为推动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具有全球视野、云南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组建云南智库战略联盟,以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等为重点,高起点推进、高水平建设一批高端智库。推进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理论工作平台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骨干的培养培训工作。提高社科规划管理科学化水平。

三、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加强省级互联网及新媒体管理指挥平台建设,完善省、州市、县三级互联网监管体系,提高网络舆情引导和监管预警水平。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现代新型传播媒体。

第五十九章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省级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加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把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和云南特有人口较少民族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以县为单位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通过投资、捐助、兴办实体、赞助、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州、市、县、区人民政府可引导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金,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到2020年,全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公益性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开展公共文化“一卡通”服务。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开展城乡“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云之南”艺术团基层慰问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常管理和服务提供中的积极作用。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统筹实施边境数字文化长廊、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资源供给能力。灵活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发展,推广数字终端、移动终端的新型载体。推动数字出版,支持数字出版物传播平台、数字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建设。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

专栏31 公共文化事业重点工程和项目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继续推进省科技馆新馆、云南广播电视集中集成播控中心、云报传媒广场、新云南大剧院、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中心、云南民族文化宫等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州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统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建设一批县级国有戏曲院团和国有文艺院团综合排演场所。实施省话剧院迁建,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设。

农村地区“小广场、大喇叭”建设工程。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全省农村地区“小广场、大喇叭”全覆盖。

群众性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中央和云南省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工程、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城市数字电影院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全国“群星奖”获奖作品巡演、“云之南”艺术团基层慰问演出、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农民工文化节、“大家乐”群众文化广场等惠民文化活动。

云南典籍整理工程。继续做好云南大家文库、云南丛书续编等文化工程,实施新的云南典籍整理工程,系统整理云南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的典籍。

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程。实施云南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数字印刷生产车间改造提升工程、云南教育信息化“滇教云”建设工程、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工程,提高新闻出版业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

高清电视改造项目。2016年云南卫视频道实现高清化播出,2018年都市频道、公共频道等主要频道实现高清化播出,2020年全部频道实现高清化播出。

应急广播项目。完善全省县级应急广播平台,提高应急广播能力。

第六十章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一、实施文化精品战略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主旋律,聚焦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弘扬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推动创作生产更多有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文化产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创作生产规划引导,提高创作组织化程度。倡导文化工作者“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推出讴歌人民、礼赞人民优秀作品的常态化机制。规范实施签约创作、招标创作、跨地联手创作和联合攻关创作,建立完善重点作品创作生产机制。实施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当代云南文艺创作工程、民族文化“双百”工程,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实施云岭文化名家工程,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坚持重点作品重点扶持、重点项目重点攻关、重点生产主体重点培育,聚焦作品质量、聚力繁荣创作,打造云南文化品牌。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加强修史修志工作。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传承,扶持云南世居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推动文艺与科技有机融合,拓展艺术空间,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推进群众文化全面繁荣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蕴藏于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健全群众文艺工作网络,发挥基层文艺协会、文艺组织、文化单位在群众文艺创作和文化服务中的引领作用。围绕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主题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建设水平,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形态,引导群众在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壮大民间文艺力量,引导业余文艺社团、民间剧团、演出队、老年大学以及青少年文艺群体、网络文艺社群、社区和企业文艺骨干、乡土文化能人等广泛开展文艺创作和文化服务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创新载体形式、建立激励机制,展示群众文艺创作成果,提升群众文艺发展水平。鼓励群众文艺与旅游、体育及民俗活动相结合。

三、引领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加强重点文化传播网站建设,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型载体,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创新管理方式,建设监管平台,规范传播秩序,促进网络文化绿色健康。鼓励作家、艺术家积极运用网络创作传播优秀作品、原创作品,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戏剧、网络演出、网络影视剧、网络动漫、微电影等新兴文化业态有序发展。

专栏32文化繁荣发展工程

云南文化精品工程。通过扶持重点作品创作生产,扶持举办示范性重点文艺活动,表彰奖励优秀文艺作品等途径,促进文化精品创作生产。

云岭文化名家工程。在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文物博物、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科技等方面,培养选拔具有突出才能的领军人才,到2020年,力争培养造就100名文化名家。

地方戏曲振兴工程。扶持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各创作1台(个)代表性艺术精品,白剧、彝剧、傣剧、壮剧等世居少数民族剧种各有1台优秀保留剧目,每三年能创作1台新作品,京剧、滇剧、花灯等至少有5台以上优秀保留剧目,并能持续不断推出新作品。定期举办全省新剧(目)展演、全省青年演员比赛、全省花灯艺术周活动。

第六十一章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加快文化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明确不同文化单位的功能定位,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推动省属国有文化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实现上市发展,探索国有文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已转企的国有文艺院团艺术创作生产。

二、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费保障等制度改革,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落实中央有关部委对电视剧、纪录片、动画、体育、科技、娱乐等节目栏目实行制播分离的实施办法,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的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吸纳社会资本从事除出版环节以外的图书期刊前期制作和经营发行业务。规范推进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将广告、印刷、发行等经营部分转制为企业,发展壮大新闻宣传主业服务。

三、推动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推进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理顺党政部门与其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赋予企事业单位更多的法人自主权。建立健全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推动州、市、县、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职能和机构整合。

四、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完善现代文化市场基本管理制度,努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精简规范文化市场行政许可事项。消除市场壁垒,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增强文化市场发展的内生动力,鼓励多种经营和业态融合,促进区域协作和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强市场主体建设,支持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向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造,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动。培养多层次产品和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有效对接,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建立健全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以信用监管为核心,覆盖文化市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全领域监管体系。提高文化市场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在文化市场建设中的作用。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全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制。

第十四篇全面推进“幸福云南”建设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让全省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设“幸福云南”。

第六十二章促进就业创业

实施创业促进就业工程,突出抓好大学生、农民工、困难企业和产能过剩企业下岗职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以创业带动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探索建立创业就业工作新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完善落实“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建立面向大众的创业服务平台,提高创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到2020年,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构建统一规范灵活、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立覆盖全省的公共就业和人才交流服务体系,加强全省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劳动力供求双方有效对接。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动参与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企业之间自由流动。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加强就业援助,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

三、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

四、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加快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处理、调解仲裁机构管理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逐步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切实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作用,建立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

第六十三章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一、提高劳动报酬

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设定企业负责人收入水平与职工工资水平的合理比例。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重点提高基层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实现劳资利益共享。

二、加强收入分配调节

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快形成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六十四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民覆盖、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发展方向,实施社保扩面提标工程,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扩大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渠道,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责任。健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发展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逐步实现省级统筹。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成“超支分担、结余留用”的激励约束新机制,发挥城乡医保的控费作用。改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实现医疗保障信息的“一站式”交换和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管理,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鼓励发展补充医疗和商业健康保险。合并实施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健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实行按项目、吨矿和经营面积等多种缴费参保方式,从制度层面解决临时性、流动性和就业不稳定企业优先参保问题。到2020年,城乡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二、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统筹救助体系,强化政策衔接,推进制度整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完善落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金标准动态调整及低收入群体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规范失业、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教育、住房、农村“五保”供养等救助制度,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实现社会救助全覆盖。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三、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健全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社会福利体系。不断提高面向老年人、孤儿、残疾人、流浪未成年人的社会服务水平,推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养老机构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培育养老服务产业集群。落实财税扶持政策,积极培育慈善组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

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全面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着力解决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有效保障城镇常住人口合理住房需求。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城镇落户常住人口的住房。以新农村重点建设村、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易地搬迁、工程移民搬迁及灾区民房恢复重建为重点,加快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到2020年,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30%。

第六十五章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教育提质惠民工程,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一、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稳步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发展普惠性幼儿园,逐步补足配齐幼儿园教师,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以上。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差距,努力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发展需求。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探索推进学区制办学模式,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完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和保障机制。继续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生”生活补助全覆盖。完善资助方式,逐步实现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努力扩大优质高中资源总量,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残疾学生资助政策,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和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优化全省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保持中等职业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着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校企一体化办学、现代学徒制,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
云南高铁旅游城市联盟成立
楚雄、大理、红河、昆明、丽江、曲靖、文山、玉溪8个Zhifang.com
云南旅居的新宠儿竟然是TA?
旅居,从来不是单一的气候、观景、亦或者文化、投资,Zhifang.com
昆明二环内5个新盘蓄势待发
今年以来,昆明二环内多个停滞多年的项目有了新的动作,Zhifang.com
云南安宁重现古时集市
活动旨在着力挖掘永安桥片区的文化底蕴,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