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各地不断深入实施金融扶贫
美编 张维麟 制图
美编 郭金龙 制图
对于贫困农户而言,脱贫致富,最大的掣肘是资金,要“拔穷根”,金融的支持不可或缺。但对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云南省来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与扶贫开发需求的矛盾是最大的瓶颈。
对此,云南省各地不断深入实施金融扶贫,充分发挥财政贴息资金的撬动作用,金融扶贫在“精准”上下工夫,“造血”上谋长远,确保扶到点上和根上。
加大投入 成效显著
“十二五”以来,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把金融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坚持开发式扶贫,做大扶贫开发投入蛋糕,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重要扶贫措施来抓,逐年增加财政扶贫专项贴息资金投入,加大扶贫贴息贷款投放。
省扶贫办提供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累计安排财政扶贫专项贴息资金10.35亿元,拉动扶贫贴息贷款235亿元。其中:发放扶贫到户贴息贷款165亿元,发放扶贫项目贴息贷款70亿元。扶贫到户贴息贷款覆盖全省124个县(市、区)的1200多个乡(镇)1.12万个村(次),扶持贫困农户90多万户(次),受益农户年均增收达2300万元以上。扶贫项目贴息贷款覆盖全省15个州(市)72个县(市、区)的3216村,受益贫困农户达32.8万户。
省扶贫办一位负责人表示,信贷扶贫为加快云南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扶贫贴息贷款不仅为贫困农户解决了生产、经营和产业发展资金问题,而且转变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贫困农户自身的劳动和经营能力得到开发利用,增强了贫困农户的信用意识、市场意识和经济意识,提升了自身发展能力,实现增收致富。”这位负责人说。
完善制度 创新机制
“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资金压力大。”这是很多扶贫一线工作者面临的难题。如何通过创新机制,既降低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获得金融支持的门槛,又能调动银行机构发放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获贷率和受益面?
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把云南省列入金融试点省份,安排试点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亿元。抓住机遇,同年8月,云南省出台《云南省扶贫到户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试点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在县级设立小额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采取风险补偿金管理及代偿后的资金补足由试点县(市、区)包干的做法。
在《云南省扶贫到户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试点实施方案》中记者看到,风险补偿金专项用于农信社向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发放小额贷款后,获贷农户确因特殊困难产生的呆坏账,用风险补偿金补偿80%,由农信社承担20%实施代偿。
在省扶贫办提供的“云南省扶贫到户小额贴息贷款申请审批表”上记者看到,申请表内容涵盖:农户家庭信息,收入状况,以及申请贷款的用途等内容。申请表须经村委会推荐、乡(镇)和承贷机构审核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农户,方能获得财政专项扶贫贴息资金扶持。“风险补偿金各级都要出资,各级都有监管责任,哪里亏的钱由哪里补足。对农信社而言,20%的代偿责任也明确其监管责任。”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风险共担的资金管理模式,有效控制了金融风险,确保风险补偿金财务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从省扶贫办了解到,截至目前,云南省已遴选33个片区县和扶贫工作重点县开展试点。每个试点县设立专项风险补偿金500万元。从去年实施的情况看,专项风险补偿金的设立大大调动了金融机构放贷和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申贷的“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撬动扶贫贷款资金的放大效应,实现了汇聚更多金融资源投入扶贫开发的目的。据了解,2014年全省共发放扶贫到户贴息贷款55亿元,比2013年净增15亿元。
产业带动 扶到“根”上
“金融扶贫不仅要让贫困群众贷得着,更要帮助他们解决贷着后做什么的问题。”贷款来做什么?这不仅是贫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扶贫工作者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多位来自金融界和扶贫战线的专家表示,金融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信贷投放,解决贫困农户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授人以渔”,激活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而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发展动力,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张正一家曾是南涧彝族自治县张皮庄村的一户贫困农户,由于观念保守落后,加之没有发展资金,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2012年,张正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针对他们家资源禀赋好,但缺发展思路和发展资金的实际情况,当地扶贫部门给予针对性的帮扶。2013年张正夫妻向南涧县信用社申请到扶贫到户贷款3万元,用来种植烤烟。2014年,又申请扶贫到户贷款3万元,建起了猪圈牛舍,发展养殖业。今年4月,张正再次申请扶贫到户贷款时,正逢南涧县推出财政扶贫贷款风险担保基金贷款,张正又获得了4万元扶贫基金担保贷款。如今,张正一家住进了新房,养殖场的规模日渐扩大。张正告诉记者,今年光是养殖,就可以挣4万多元。对于未来的生活,全家人充满信心。
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云南省走出了一条扶贫项目贴息贷款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带动扶贫农户获得小额贷款扶持,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开发的新路子。
在昌宁红茶叶集团有限公司、弥渡县老土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企业在申请项目贴息贷款时,所申报项目能够带动多少建档立卡农户,这是贷款能否审批的主要考量指标之一。根据《云南省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贷款主体须与当地政府签订扶贫协议,明确农户与企业双方责任和利益分配,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实行龙头企业项目贷款和贫困农户小额贷款的“双扶持”。
产业引领,龙头带动,在扶强了龙头企业的同时,贫困群众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也能走上致富路。立足这一目标,全省各地积极实践。昌宁县对农户和企业双向扶持叠加,最大化发挥信贷扶贫资金的效益。富源县积极扶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建设“示范村、示范户”,积极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牟定县立足精准信贷扶贫,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扶持发展120个猪牛羊养殖和荷兰豆、辣椒等特色蔬菜示范村,带动全县3.6万农户发展养殖和特色蔬菜种植,户均增收达2000元以上。
金融扶贫,“贷”出致富路,全省各地的探索正在不断深入。(完)(记者 胡晓蓉)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