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勤工俭学搭建育人新平台

16.01.2015  12:14

  云南省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边疆省份,80%的中小学校位于经济、文化基础薄弱的山区,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往来路途崎岖遥远,学生们多在学校住宿,吃饭成了一大难题,还有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为摆脱这一困境,自2003年起,云南省探索勤工俭学的道路,10多年过去,这不仅逐步解决了师生的吃饭问题,也走出了一条符合云南省情的特色育人之路。

  全省已有上万余所中小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有基地1万余个,销售收入及营业额达34515.42万元;接纳学生劳动实践人数660多万人次;用于资助贫困学生3013.08万元,资助人数达28万余人;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资金11370.98万元;用于改善师生生活条件3170.95万元;其他方面支出1048.5万元。

   蓬勃生机 收获社会经济双效益

  不久前,宣威市西宁街道靖外明德小学的勤工俭学基地迎来了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的参会代表。代表们看到,学校的22个蔬菜大棚里,大白菜、青菜、花菜等多个菜种长势良好,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有生机。大棚旁是上百头生猪。最吸引人的还是经济型特种养殖区,孔雀、鸵鸟、梅花鹿、豪猪等特种动物,正悠闲地觅食。“不仅有菜有肉给学生吃,还可观赏珍禽异兽,真是不错。”参观者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

  学校高老师自豪地介绍,学校常年存栏生猪500头左右,能保证两天供应3头猪,养鸡数量常年保持在1000只左右。兴建基地之前,学生每顿饭2菜1汤,3天才能吃上一顿肉。基地建成后,学校食堂有了源源不断的绿色新鲜蔬菜和放心猪肉、鸡肉等。尤其自2012年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以来,通过勤工俭学的补助,学生一日三餐实现了全免费,早餐为馒头或包子加鸡蛋和豆奶;正餐可吃1荤1汤2素,顿顿有肉,饭不限量。开展勤工俭学收获的蔬菜肉食,除了满足校内所需,还能向校外发售。今年上四年级的陈建高兴地说,“进了学校后,一年比一年吃得好,比家里吃得都好呢。

  这是云南省中小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

  长期以来,云南省中小学校坚持开展以种植、养殖等为主要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2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000万元,力助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步入发展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已有上万余所中小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有基地1万余个,销售收入及营业额达34515.42万元;接纳学生劳动实践人数660多万人次;用于资助贫困学生3013.08万元,资助人数达28万余人;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资金11370.98万元;用于改善师生生活条件3170.95万元。通过广泛开展勤工俭学,学校创造了收益,家庭减轻了负担,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巩固了“两基”成果,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缓解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搭建了有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