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冬季马铃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7.04.2015  17:18

 

  冬季马铃薯是我省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300万亩左右,一般10月~12月播种,第二年2月~5月收获,主要分布在南部热区和低热河谷区。为提高我省冬季马铃薯生产技术水平,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播前准备

(一)品种选择

  云南省冬季马铃薯产区一般水肥条件较好、光热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适宜马铃薯生长发育。但低温霜冻、干旱、后期高温天气,会对植株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所以,应当选择耐寒、耐旱、抗病的品种,同时根据当地的种植制度和市场需求选择生育期适宜的马铃薯品种。

根据我省多年来的冬季马铃薯生产实际情况,推荐使用合作88号、丽薯6号、宣薯2号、宣薯4号等马铃薯品种,也可在具有一定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种植一些特色马铃薯品种。

(二)种薯处理

  一般选择当年秋季收获的健康种薯,建议选用30g-50g左右的整薯,可避免病毒病和细菌性病害通过切刀传病。如薯块过大,应当切块,一般切成30-50g左右为宜,每块不少于2个芽眼,尽可能带有顶部芽眼。

1、种薯切块方法

  切块种植能节约种薯,并有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出苗的作用。但采用不当,容易造成病害蔓延。切块大小要适当,切块过小,养分和水分不足,不抗旱,产量低;切块过大,产量虽较高,但用种量过大,往往经济效益不高。切块时,应采取自薯顶至脐部纵切法,若种薯过大,切块时应从脐部开始,按芽跟顺序螺旋向顶部斜切,最后再把顶部沿顶芽中间切成两块(见下图)。切块时要剔除病薯,切刀要严格消毒(75%的酒精、3%来苏尔溶液均可),以防通过切刀传病。

  种薯切块后用草木灰拌种,并应放置在阴凉干燥处放置至少1-2天,使得切面愈合。

2、种薯消毒

  由于种薯表皮常带有疮痂和粉痂菌,在催芽前可用福尔马林喷洒种薯或浸种5分钟后,之后用薄膜覆盖闷种2小时,再堆成薄层通风晾干。

3、催芽方法

  湿砂层积法:用湿砂或湿锯木屑作为堆积物,先铺砂3~6厘米厚,上边放种薯,再盖砂,砂的厚度以盖没种薯为宜,堆积3~4层后,表面再盖5厘米左右的砂,浇水至湿润状况,总厚度一般不超50厘米;温度保持在15~20℃,淋水保持湿润,15~20天后,可萌芽;当幼芽萌发至1~2厘米时即可播种。

(三)播前整地

  种植田块要做好深松、耙地等作业。深松作业的深度要打破犁底层,一般为30~40cm。播种前再利用圆盘耙、旋耕机等机具或牲畜力量实施浅耙或浅旋,深度在8厘米左右。种植模式建议采用大垄双行种植,垄距1.2米,垄宽0.8米,垄上播种2行,株距25~30厘米,行距40厘米。

二、播种

  适时播种是保证马铃薯出苗整齐和产量的重要措施,一般秋季作物收获后即可整地播种,要立足一个“”字,只要气候条件允许即可进行播种,力争早播种,早收获,早占市场先机。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提高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按照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量,一般4500株/亩左右,播种深度以15厘米为宜。播种时一次性施入大部分基肥(亩施农家肥1000-2000公斤,三元复合肥75-100公斤,20公斤硫酸钾)。种肥应施在种子下方或侧下方,与种子相隔5㎝以上。

三、田间管理

(一)中耕施肥

  苗期应根据不同地区采用适宜的农机具进行中耕培土,培土厚度应确保薯块膨大后不外露。结合中耕培土追施5-10公斤/亩尿素,追肥深度6~10厘米,追肥部位在植株行侧10~20厘米;追肥作业要做到无明显伤根、不露肥。

(二)病害防控

  冬马铃薯出苗开始至成熟都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期,要定期做好防治工作。选用不同药剂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一般选用2~3种药剂,每隔7~10天喷施一次,  至少喷施3次(  见《  云南冬季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指导意见》)。

  青枯病是我省冬季马铃薯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应加强田间巡查,一旦在田间发现有疑似青枯病症状的植株,要立即将该植株整株(包括根部的土壤、种薯、长出的新薯块)全部移出地块以外,并对该病株处的土壤浇灌石灰水,并重点观察附近的植株是否染病,尽可能将危害降到最低。

(三)防控霜冻危害

  霜冻是冬季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应根据天气预报,齐苗前,喷施0.5%的磷酸二氢钾、在上风口燃烧潮湿秸秆放烟、微喷灌、喷施马铃薯专用叶面肥等防止霜冻灾害。齐苗后,除采取以上措施外,也可采取田间灌水的措施来进行防控。

四、收获

  根据成熟度及市场需求适时收获。收获时间应在天气晴好的日子进行,收获后挑拣、分级和包装,及时入库或运输到销售市场。机械化收获时,应先除去茎叶和杂草。马铃薯整个收获、运输、销售、贮藏的过程必须注意防雨、透气、减少损伤等问题,才能保证马铃薯的商品性良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015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