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业厅对云南省十一届政协五次会议第13号提案的答复
云农办函〔2017〕111号
对云南省十一届政协五次会议第13号提案的答复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员会:
感谢贵单位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你们在省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云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提案》(第13号),已交由省农业厅会同省金融办、教育厅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助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一)全面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大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以9000多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载体,根据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大力开展科技、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和各类工种技能培训工作,使在乡农民留得住、进城农民能就业。
(二)发挥农业类职业学校服务作用。 农业类职业学校依据和发挥自身实际条件,即场地、校舍、实训基地、教师等资源,采取合理配置学校资源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手段的农业技能培训。采用校企联合、校校联合、校乡联合的各种培训模式;实施送教下乡,送教进厂,按照“以需定培,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原则选择性地开设长、短训班;结合培训人员实际,充分利用工余时间,对在岗农民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高质量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三)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自2013年我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以来,积极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培训,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采取“精选对象、注重质量、按需分类培训”的方式,努力提高参训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让一部分农民掌握专业技能,能更好地自主创业,能更好地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庄园就近转移就业,有力地支撑了我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截止2016年底,全省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12030人。到2020年,力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000人。
二、强化金融服务,支撑三产融合发展
(一)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设立了200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专项贷款,5年共落实专项贷款1704.36亿元。2016年,经过15家合作银行的不懈努力,全年共发放农业龙头企业专项贷款377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300亿元目标任务,累计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及涉农企业近3000家,支持农业小巨人近120家。截止2016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8006.10亿元,比年初增加835.50亿元,同比增幅达12.23%,为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提高了支持,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和培育壮大农业小巨人提供了服务。
(二)支持和鼓励保险公司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涉农企业发展。 在推动享有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商业性高原特色农业保险,为广大农户提供风险保障,为贫困地区产业提高抵御风险能力。2016年,我省保险机构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拓宽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在昭通开展苹果保险,在普洱等州市开展咖啡保险,在楚雄开展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目前我省共开展了30个农业保险产品。2016年,我省农业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1.72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085.18亿元,累计为89.56万户农户提供保险赔款7.89亿元,同比增长21.52%。同时,持续推进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大理云龙地震发生后,2016年内完成赔付3553.76万元。
下一步,省金融办将继续做好农业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协调服务,力争完成不低于280亿元的贷款投放,重点支持农业小巨人发展,促进我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三)完善农业保险,助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1.农业保险基本情况
——制定新一轮农业保险工作方案。 省农业厅向省政府上报了《云南省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2016—2018年)》,批准后印发各州市和省直关部门执行,并经过公开招标确定了2016年-2018年农业保险项目承保机构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诚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保险险种不断增加。 2006年我省开始试点烤烟保险,2007年底-2008年中央财政增加了能繁母猪和奶牛保险试点,省级财政增加了甘蔗保险试点,随后保险险种逐年增加。至今,我省农业保险险种达到30个品种,分别为水稻、玉米、油菜、青稞、甘蔗、橡胶、能繁母猪、奶牛、牦牛、藏系羊、森林火灾保险、烟叶、蔬菜、葡萄、咖啡、芒果、苹果、魔芋、白芸豆、山药、肉牛、柑橘、辣椒、石斛、香蕉、商业性林木、茶叶、育肥猪、羊、鸡。其中,咖啡、魔芋、白芸豆和山药属于价格保险。
——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我省农业保险范围逐步扩大,2007年全省16个州市对能繁母猪统一施行全覆盖承保,2010年玉米、水稻、油菜等3个险种超过一半的州市覆盖,2013年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实现了全省16个州(市)和129个县(市、区)全覆盖。
——农险保费持续增加。 随着农业险种的不断增加和覆盖范围的逐年扩大,农险保费实现了连续翻番。从2009年的3.14亿元到2016年的11.72亿元,保费规模在西部12个省份中稳居第四位。
——保险政策不断优化。 2012年7月前,云南承保旱灾损失以附加险形式承保,与我省近年来旱灾常态化、主灾化的趋势严重不相适应。通过政策不断优化,将种植业保险在原有责任基础上扩展了干旱责任,水稻和橡胶保险扩展了病虫害责任。种植业起赔线由70%降低到20%,事故免赔率由10%降低到0,赔偿比例由原损失金额的50%提高到80%,解决了以往轻度受灾的农户得不到赔偿的问题,农民参保积极性大幅提高,参保人数不断增加,更多农户能享受农业保险政策的实惠。
2.2016-2018年农业保险实施举措
—— 进一步提高保险费补贴比例。 《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农业厅 云南省林业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云财金〔2017〕16号)文件中提高了对玉米、水稻、油菜三个险种省级财政补贴比例。原来的省级财政补贴比例为10%—50%,2017年起省级财政补贴比例提高为25%—50%。
—— 进一步提升保险金额。 根据中国保监会、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补贴型农业保险产品条款拟定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5〕25号)文件精神,经过公开招标,2017年起,在保费不变的基础上,我省几个品种的保险保额均有提高。其中,水稻的保额由260元增至448元,增幅72%;玉米的保额由275元增至485元,增幅76%;油菜的保额由230元增至334元,增幅45%;甘蔗的保额由500元增至605元,增幅21%;橡胶的保额由3000元增至3163元,增幅5%;青稞的保额由240元增至473元,增幅97%;能繁母猪的保额由1000元增至1055元,增幅5.5%;奶牛的保额由6000元增至6613元,增幅10%;牦牛的保额由3000元增至3763元,增幅25%;藏系羊的保额由300元增至376元,增幅25%。
—— 积极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 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地方特色优势农、畜产品保险,目前我省已顺利开展咖啡、苹果种植保险试点工作。 一是 咖啡种植保险。2015年 试点区域涵盖普洱、大理、保山、临沧、文山等5个州(市)17个县(市、区)。实际投保面积共14万亩,出单保费317万元,实际投保4个州(市)9个县,为4754户农户提供风险保障7000多万元。 二是 昭通苹果种植保险。2015年试点项目投保面积47287.92亩,涉及农户10337户,总共收取保费472.88万元,其中:农户自缴保费收取118.22万元、财政保费补贴354.66万元,为昭通市苹果产业提供风险保障约1亿元。截至目前,共计赔款1368.73万元,简单赔付率超过287%。
三、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关于“‘三产融合’除了资金的支撑外,也离不开科技的投入和浸透,传统的依靠资源投入,环境污染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要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走一条绿色农业、健康农业发展道路”的建议,对于加快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省农业厅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农业的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增加资金投入,保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2016年,省农业厅调整预算方案,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首次列入财政预算,并将绩效考核目标纳入农业生态环保工作责任考核,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良好生态环境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的具体措施,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预算投资680万元,在禄劝、武定等23个县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的集中整治工作,使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预算投资500万元,建立薇甘菊预警监测点,开展综合防治示范,建立阻截带,开展宣传培训,组织技术研究攻关,进行薇甘菊综合防控。
(二)开展专项行动,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 建立化肥减量示范片(区)7494个,面积1548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2.3亿亩,增加农作物产量993.6万吨。
2.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 全省每年完成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1.5亿亩次以上,确保防治面积占应防面积的95%以上,2015年建立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450个,完成绿色防控技术推广6917万亩次,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2658.25万亩,有效控制了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极大地减少了农药用量。
3.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行动。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大力支持,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投入近4亿元。在昆明完成5000立方米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在大理建成1000立方米大型沼气工程,完成畜厩改造4万平方米,粪污处理池3000立方米,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在星云湖流域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粪便资源化工程,完成生物发酵床建设9728平方米;在杞麓湖径流区完成化粪池或沼气池改造1475立方米,厩舍改造1.2万平方米;在程海流域完成标准化猪舍建设910平方米,从源头上控制畜禽粪便直接进入重要湖河水体,极力保护云南的青山绿水。
(三)强化科技应用,支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突出科技创新,开展高原湖泊农业源污染防控技术示范,在洱海上游洱源县凤羽镇上寺村开展高原湖泊农业源污染防控技术示范区建设,建成核心示范面积585亩,研究畜禽养殖、农村生活和农田径流水污染负荷消纳措施。开展水虻幼虫处理养殖固体废弃物和狐尾藻处理养殖废水研究,完善了水虻养殖配套技术,在水虻种虫繁殖、虫卵孵化、幼虫培育转化、预蛹蛹化等核心技术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研发改造虫卵孵化箱一个、自动化种虫繁殖间5间,完成粪便处理前后(猪粪、鸡粪)成分分析、水虻虫体八大常规分析、水虻虫蛹作为蛋白饲料病毒方面安全性检测。启动畜禽养殖污水处理模拟实验,开展梯级净化和植物工厂两种模式研究。制定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实施方案,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比试验,建成高、中、低不同海拔3个试验点。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示范推广面积达100多万亩,总产值达到12.3亿元,平均亩增收1200多元。及时发布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每年依托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制定发布了《水稻生产化肥减量技术指导意见》《奶牛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意见》等10余份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有效促进了适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在全省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四)以农产品优质化为目标,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全省农业部门切实落实中央提出的“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安全治理体系,守住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一方面,连续10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保障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017年上半年全省农药、兽药、生猪屠宰、瘦肉精、生鲜乳、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14.8万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10.7万家次,查处问题2千余起,涉及金额510.3万元,省级例行监测蔬菜合格率98.4% 、水果合格率99.7%、畜禽产品合格率99.6%,继续保持了三聚氰胺、“瘦肉精”零检出、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零发生。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经济,推进消费的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全省累计认证“三品”728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59个、“云南名牌农产品”80个,云菜、云花、云果“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品牌形象日渐深入人心,“生态红利”“健康红利”正在成为推动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南闯北的强劲动力。
四、推进农业信息化,完善服务功能体系
(一)全面实施全省农业大数据建设。 近年来,省农业厅积极抢抓“互联网+”大机遇,把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作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抓手。一是积极推进农业大数据建设。为进一步夯实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基础,省农业厅于2016年主动会商云南农业大学,申报国家农业大数据云南分中心建设项目落户云南。现云南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拟以打造“云南诚信农业”为宗旨,以构建云南农业信息发布、传播、应用主渠道为目标,全面实施全省农业大数据5项工程建设,即1中心(云南农业大数据中心)、1平台(“云农12316”农业农村综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1张网(云南农业物联网)、1张图(云南农业数字地图)、1体系(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发布若干个主渠道,从源头上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加快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工作进程。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市场拓展和品牌培育打造功能,努力整合云南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优质农产品,鼓励电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阿里、京东、苏宁易购等国内外大型知名电商平台或自创农产品电商平台,将云茶、云花、云咖、云菜、云果、云药、云畜、云菌等“云系”“滇牌”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开展网上营销,进一步提升云南优质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据阿里平台统计,2016年我省花卉电商销售额超过50亿元,普洱茶网销额已突破10亿元,三七网销额已突破2亿元,农产品已成为我省在淘宝网中销量最大的产品。目前,省委、省政府已把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推动云南农村全面发展、推进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专题安排部署,相继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5〕92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5〕90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6〕69号)等文件。三是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省农业厅与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北京农信通公司合作建设了云南农业物联网云平台;砚山、广南、景洪、新平等县市与物联网企业合作,启动建设一批“互联网+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引进和示范推广符合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要的各类传感设备、物联网设备、智能装备及相关控制系统等,开展了物网应用试点示范工作。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云南惠嘉集团、玉溪百信集团、宣威升达集团等生猪养殖场,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生猪养殖的标准化、健康化、智能化,实现“无疫病、无公害、无残留、无污染和产品优质安全”的目标;昆明锦苑花卉、云南农垦集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环境温度、湿度、土壤、肥料等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部分自动控制试验,取得了较好示范效果;普洱茶、三七等产业积极与云南银河之星科技公司合作共建物联网应用体系,取得一定成效。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积极推进农业大数据、农业电子商务和农业物联网建设,通过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全力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云南省农业厅
2017年6月12日
(联系人及电话:蔡昆 0871-65749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