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业厅公告 2012年第6号

15.06.2015  00:11

 

云南省农业厅公告

 

 

 

 

2012年第6号

 

根据云南省科技厅《关于2012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云科奖发﹝2012﹞6号)要求,我厅于4月13日向厅机关各处室及厅属有关单位下发了《云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12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云农办科〔2012〕87号),截至5月25日,共收到有关单位报奖推荐项目4项。我厅依据《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对各单位推荐申报项目材料进行了审核,现对拟推荐报奖的非涉密项目给予公告。公告期自2012年6月1日至6月8日,共8天,任何单位或个人若对公告的推荐项目及其内容有异议,请在公告期内以书面形式与厅科教处联系反映。

 

联系人:徐  鸣

联系电话:0871-5749404

 

 

二○一二年六月一日

 

 

 

 

 

 

 

 

 

 

 

 

 

 

 

 

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

(排序按材料报送时间)

云南省动物狂犬病病原监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张应国  张富强  张文东  范泉水

赵焕云  黄文忠  马  坤  胡挺松

董国栋  吕  粤  邱  薇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推荐单位:云南省农业厅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针对当前狂犬病防控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和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开展动物狂犬病病原快速诊断、监测预警技术及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防控策略的研究与应用,建立了狂犬病RT-PCR、套式RT-PCR及直接荧光法等检测方法,为狂犬病病原快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揭示了2006年-2011年期间云南省狂犬病病原毒株的起源、生物多样性及遗传衍化关系,确定了云南省狂犬病病毒的遗传谱系和基因结构类型以及不同毒株存在基因重组或置换,发现了在同一地域存在2种遗传(亚)谱系毒株的分布和流行状态,明确了China I-1已成为当前云南省流行的主要毒株,为疫苗毒株的选择和疫苗免疫提供了科学依据;明确了云南省狂犬病流行成因和特点,提出了“落实拴(圈)养制度,采用合格疫苗免疫,持续开展病原监测、溯源及变异分析,及时确诊疫情及扑杀病原学阳性动物,加强动物流动控制和检疫,完善疫情通报机制及网络”的防控策略和技术方案。

成果技术难度大,云南省狂犬病分子流行病学、病原变异及防控策略研究与应用有重要创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成果在省内外狂犬病监测和防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做到了及早发现、快速响应、及时处置,有效防范了狂犬病疫情发生、扩散或流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减少直接经济损失2627万元,间接经济损失4135万元。提升了云南省狂犬病防控的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有效防止了人间狂犬病疫情的发生或扩散,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了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了病毒学、预防医学、预防兽医学等学科的发展。

 

云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村草地生态监测与评价

主要完成人:邓菊芬  崔阁英  王跃东  尹  俊

唐兴成  董明玉  龙华映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省草山饲料工作站

巧家县农业局

推荐单位:云南省农业厅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课题为2007年省科技厅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2007C129M),以农业部项目“云南省巧家县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为依托,针对岩溶石漠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以岩溶石漠化较为典型的尖山社为研究地域,从农户入户调查和草地生产力监测两大方面着手,通过对岩溶区石漠化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密度和牧草产量季节、年际间的变化状况,草地物种构成和植物多样性等特征的监测,以及石漠化草地治理前后当地农户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人口与劳动力、社会经济特征、土地利用等)的调查,对不同治理措施草地植被变化规律、石漠化草地治理效果及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相似生态环境的草地治理提供了借鉴模式。

 

技术发明奖推荐项目

滇池金线 高效繁育技术

 

主要完成人:田树魁  石永伦  华泽祥  万  虎 

郑泽芳  杨辉民   龙   斌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推荐单位:云南省农业厅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项目重要技术创新点为滇池金线鲃受精卵的孵化方法和苗种培育方法。申请发明专利2项:(1)一种粘性鱼卵的孵化方法(申请号:201010178842.8);(2)滇池金线鲃苗种的培育方法(申请号:201010178833.9)。采用本技术3年已经累计繁殖培育F2代滇池金线鲃苗种超过100万尾。2009年和2010年三次提供大规格滇池金线鲃鱼种累12万尾向松华坝水库、滇池等进行增殖放流,对滇池流域特有鱼类的恢复和保护起重要作用,从而为恢复滇池原有生物群落作出贡献。向昆明、易门、元江等地养殖户提供苗种开展池塘、网箱养殖试验,初试效果较好。

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

中国半野生大额牛(Bos frontalis)性行为研究

主要完成人:和占星  亐开兴  黄必志  张继才

袁希平  赵  刚  杨国荣  黄梅芬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推荐单位:云南省农业厅

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点及贡献:通过研究,获得大额牛性行为谱27种及行为规律,较前人更系统、全面地观察、描述了公母牛繁殖行为,对其繁殖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首次研究定义了大额牛产犊行为谱6种、母牛育犊行为谱10种、犊牛牛行为谱6种,弄清大额牛母牛产前离群、产后带犊归群时间及其比例及产前、分娩、护犊等母牛产犊、育犊行为规律,获得大额牛犊牛的主要行为发育特征和犊牛初生体尺、体重资料,为繁殖母牛的饲养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系统分析研究了不同年龄公母牛在不同繁殖生理阶段的7种激素的变化模式,揭示了激素对其繁殖生理及繁殖行为的影响,为大额牛繁殖管理和繁殖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内分泌学和行为学基础数据。

提出大额牛细管冻精宜用38±3℃水浴10s解冻,解冻后在18℃以下保存6h对精子活力等影响不大,为大额牛冷冻精液解冻和人工授精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或会议论文集上发表研究论文11篇,其中SCI期刊1篇;参编专著1部;已录用论文3篇。

该项目首次在国内系统开展了大额牛繁殖行为和生殖激素的研究,填补了大额牛繁殖行为及内分泌研究的空白,为我国珍稀大额牛的繁殖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繁殖学基础资料,丰富了家畜行为学研究的内容。研究成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实用性,整体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