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借助乡村旅游“拔穷根”
轿子雪山旅游专线两旁建起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和旅店。 记者周密摄
“十三五期间,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将带动17%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7月初,国家旅游局召开的乡村旅游与扶贫工作新闻发布会释放了这一信息。
去年,国务院扶贫办提出了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就是其中的重点。在不久前,经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遴选,包括东川区铜都街道李子沟村、“两区”转龙镇恩祖村在内的云南20个村入选2015年旅游扶贫试点村。
随着旅游专线的开通和景区整体开发,路平道宽,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位于轿子雪山南面脚下,通往轿子山必经之路上的“两区”转龙镇恩祖村,同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旅游星火渐显,当地村民开始“借助旅游拔穷根”。
在近距离观察了李子沟怎样用旅游“啃”动贫困之后,记者近日走进恩祖村,探究他们如何借助紧靠轿子雪山的地缘优势,创新探索一条旅游致富路。
外出务工二十余载回乡办农家乐
8月25日,来自成都的游客王先生一家,在轿子雪山旅游专线则老村的纳梭格勒山庄吃饭。坐在白墙黑瓦、画有彝族图腾、干净整洁又不失彝族特色的新式瓦房中,清炖土鸡、清汤黑山羊、老火腿肉、炒杂菌、油炸野生蜂蛹,一道道结合彝族风味创新自家招牌菜,让一行人大快朵颐。吃完饭,挂在墙上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争先恐后穿上彝族的麻布褂子、山羊毛褂子,拍照留影。
一年前,看好轿子雪山的旅游前景,外出打工二十多年的李武辉和妻子决定回乡创业,在自家土地上建起了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让游客吃彝家饭、住彝家院。开业以来,生意十分红火,吸引不少回头客。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老李苦心琢磨着他的差异化经营之路:坚持绿色生态的种植、烹饪方法,为农家乐保留“土味”。
农家乐的房前屋后,都被老李开垦为一块块整齐划一的菜地,地里都是自家栽种的香菜、小白菜、小苦菜、莲花白、辣椒、小瓜等蔬菜,住宿客人产生的粪便成了天然农家肥,种出来的蔬菜纯天然无污染,黑山羊、土猪肉也是老李从附近村民家收来的。老李的农家乐还有一大招牌就是自家烤的小锅酒,很多游客“喝不了还打着走”。
“到了旅游旺季,12个房间全部爆满,几天前就被预订一空,一房难求,自己和妻子根本忙不过,还要从村里聘服务员。开业一年,纯利润达到七八万元。”老李说,随着游客的增多,自己打算进一步扩大农家乐的规模,在预留的一块空地上再盖一个档次更高的宾馆。
像老李一样,村里不少人都搭上旅游的快车增收致富,依托着优美自然的风光、绿色可口的农家饭、实惠低廉的消费,这个位于轿子雪山脚下的小村子农家乐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现在已有18家上规模的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105人,去年接待旅游人数6000人次。目前还有一些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底将达到25家,昔日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穷乡僻壤,成为休闲度假的旅游村。
让城里人爬了雪山,就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买农产品,借助旅游实现村民脱贫致富梦。那么,用旅游带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方式有哪些?恩祖村已经探索几种方式:像李武辉这样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如开办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出售自家的农副产品;在经营户中参与接待服务,取得农业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
传统文化“活”起来打造独有品牌
“在旅游扶贫中,农民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者,更应是主动的参与者。”在恩祖村委会主任李朝光看来,扶贫开发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旅游资源,村民的生活开始有了新的就业选择,但目前农民进入旅游开发产业链条的深度和长度还远远不够。
“轿子雪山果然不负‘滇中第一名山’的盛名,风景没得挑,可除了看风景,好像就没有什么了,缺乏人文气息。”采访当天,来自贵州的游客张先生这样说。
张先生的感受并不是个案。一幅再美的景色,缺少了文化底蕴,它也只是山山水水。随着旅游爱好者的要求不断提高,他们要求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景色了,没有一些人文附加值,是无法满足游客需要的。
“恩祖村要实现‘旅游兴村’还要再下一些功夫。”李朝光介绍,恩祖村开发旅游有几大优势:轿子雪山南大门第一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彝族特色文化。目前,这些优势中仅自然资源声名远扬,文化资源挖掘尚需时日。
李朝光说,在和游客的接触中,他们了解到除了欣赏自然风光,游客还希望看到具有当地人文特色,感受民俗、感受精神层面的东西。
一语惊醒梦中人。恩祖人意识到,传统的彝族文化也蕴藏着利好的发展力量。眼下,他们已和轿子雪山旅游开发公司达成初步意向,加大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游客之间的互动,挖掘恩祖村黑彝民俗文化资源,今后游客有望在节假日期间看到恩祖村艺术团和民间乐手带来的互动表演。
除了民俗文化表演,恩祖村还希望用旅游体验项目,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给游客立体鲜活的旅游体验,树立自己独树一帜的旅游品牌。
李朝光介绍,上世纪60年代,轿子山上有大片竹林,村里建起了造纸厂,所有工序和几百年前的造纸法如出一辙,村民们严守着祖辈传承下来的造纸工艺,用手把厚厚的竹茧抄成一张张薄纸。可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现代造纸业的发展迅速,在生产速度和质量上远远超过了老纸厂,纸厂渐渐失去了市场,直至完全倒闭。
“我们想利用纸厂旧址,融资恢复建成土法造纸博物馆,让游客体验观赏土法造纸过程,不仅解决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一些收入。”李朝光说,村里还要加大招商力度,引企入村,争取在轿子山旅游专线沿线引种一批实用观赏性水果植物,与雪山景色互相呼应,成为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发掘好风景 用旅游“拔穷根”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截至去年年底,全市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7个县区有贫困人口20.75万,其中20.23万贫困人口集中在“两区两县”,占全市贫困人口的98%。可以说,没有“两区两县”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
硬币都有正反两面。东川、寻甸、禄劝、倘甸地处昆明北部,山高谷深,连绵不绝的山脉雄峻险要,带来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却也得以保留了原生态的山水资源,典型的好山好水好风光,这就是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一大“王牌”。
从国家宏观角度来看,发展乡村旅游能带动旅游接待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乡村休闲度假项目投资,从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直接扩大内需。
李武辉回乡创业的背后,折射的是对于恩祖村这样的贫困山村,发展旅游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乡村旅游链接一产和三产,能够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使单一农业向多元农业转变,使粗放经济向效益转变,能直接富民、快速富民,是典型的“扶农经济”。
旅游发展带来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开阔了恩祖人的胸怀视野,这对于恩祖村旅游大局规划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水长流的产业经营必须充分发挥当地人的智力和劳力,才能扎下跟、稳得住。
李朝光介绍,目前,村委会农家乐数量已达到18家,由于轿子山旅游淡旺季分明,这也给从业者带来不小的挑战。旺季,大家随意抬高物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而到了淡季,游客寥寥,争抢顾客十分激烈,容易陷入无序竞争和恶性循环。为此,村里酝酿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做到行业自律、规范管理,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
“希望加快轿子山南坡通道的立项、审批、建设步伐。通道建成后,不仅可以大大增加游客容量,改变目前‘华山一条道’的现状,让游客可以自由选择游玩路线,南坡上北坡下或者北坡上南坡下,也能带动像恩祖村这样位于轿子山南面的村子经济发展。”李朝光说。(记者李思娴 通讯员黄河)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