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三七种植克服连作障碍 不再打一枪换个地方
三七种植第一年长势很好
三七连作障碍克服后,连作4年依然长势喜人。
三七病害生态治理试验基地
说到三七,云南人都很熟悉。近两年,不管是药店还是农贸市场,卖三七的随处可见,商家还会帮着现场打磨成粉。然而,三七的连作障碍一直制约着其发展。2月29日,在云南农业大学举行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介绍,他所带领的团队在不施用任何农药的前提下已经克服三七连作障碍,可建立三七永久生产基地,实现三七产业的现代化。
【现状扫描】
三七“跑马式”种植 质量和标准化难保障
朱有勇介绍,三七是云南生物产业标志之一,也是我国的大宗药材,种植面积达50万亩,但连作障碍是制约优质原料生产最大障碍。同一块土地,第一茬种植三七长势喜人,第二茬种植可能连投资成本都难以收回。不仅三七有连作障碍,烟草、黄瓜、番茄等作物也存在这个问题。
文山是三七的道地产区,但连作障碍使文山几乎没有土地适合种植三七,西南各地原本不种植三七的地方也开始种植。据不完全统计,红河、玉溪、大理、贵州、四川等地的产量超过了总产量的60%。
朱有勇说,连作障碍导致三七“跑马式”种植,种一茬换一个地方,逐步远离道地产区生态环境,加之气候、土壤和水源农田环境影响,三七质量和标准化难以保障,企业或种植户更是无法建立长期生产基地,政府和行业部门难以有效监管。另外,三七还面临农残和重金属超标问题。
【分析治理】
采用生态治理新途径 成功克服了连作障碍
日前,朱有勇院士团队宣布采用生态治理这一新途径, 克服了三七连作障碍。
实践表明,不施用任何农药的生态治理与农药防治相比,对根腐病、猝倒病、黑斑病、圆斑病防效达到92.4%、85.8%、91.3%、90.5%。对害虫,采用物理防治、害虫诱引、高温消毒、改善生境等一系列生物防治技术非常有效。对连作土壤还要采用物理方式消毒,消除土传优势病原菌群、地下害虫、杂草种子和化感物质。
三七连作障碍难题的解决,使得文山、砚山、丘北及相邻生态三七道地产区可以建立永久生产基地,形成标准化、生态化的三七产业核心;利用土壤改良和病虫害生态防治的技术创新,从种植源头杜绝重金属和化学农药的污染,保障三七产品的安全。朱有勇说:“在试验中,我们一点农药都不用!”另外,还实行网络化全自动电脑管理,用户在电脑上就可以看到寻甸基地的生产情况。
破解难题 连作障碍
● 表现:三七连作导致坏死和枯萎,间隔10~20年尚难以消除,同一块土地,难以连续种植三七。
● 原因:长期认为三七的连作障碍是土传病害所致,继而发现为自毒作用、土壤富营养化、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复合影响所致,单一措施难奏效。
破解方法
● 研究人员按三七生长发育参数,构建光温水肥可调可控的种植棚,利用工程技术系统解决三七种植中的生长发育基本要素;
● 明确三七种传病原,建立种子健康检验和处理技术;
● 研发三七播种机,实现播种机械化,提升工作效率;
● 依据病害发生的“三要素”,采用控氮、控温、控水、避雨、消毒等措施,进行三七病害生态治理,解决农残问题。
实践成功
● 小试:实现5年连作
采用生态工程系统治理后,朱有勇院士团队试验了150余个土壤改良方,1000余个试验处理,调试光温水肥管理模式,小试取得了成功:实现5年连作。
● 中试:已成功连作4年
小试获得成功,让研究人员喜出望外,又筛选5组优化技术进行中试试验,中试效果良好,存苗率、株高茎粗、鲜重干重逐年提高,已成功连作4年。
● 放大试验:连续3年成功种植50亩
在中试基础上优化一套连作障碍生态治理技术规程,在寻甸、文山、石林连续3年进行50亩放大试验,也取得了成功。(记者 杨质高 文 云南农业大学供图)
来源: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