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现代烟草农业架起致富金桥
进入隆冬,烤烟季刚刚结束,又是一年好光景,到处洋溢着烟农增收的喜悦。烤烟丰收,烟农增收致富,这都得益于我省坚持不懈推进现代烟草农业。
我省作为全国最大最重要的优质烟叶原料生产基地,全省16个州市有13个种烟,种烟县达101个,涉及烟农90多万户,年种植烟叶600多万亩,年产烟叶1700万担左右(不含晾晒烟),占全国烟叶总产量的40%左右,是全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重点。自2008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重大方针和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重要部署,从推动“三农”发展的高度,全面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信息化管理,从根本上促使烤烟生产从传统方式向现代烟草农业产业转变。并逐步破解了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差、规模效益差、生产分散的发展瓶颈,让更多农民过上了好日子。
隆阳区:烤烟带来好日子
这几年,隆阳区汉庄镇贾官村,村民们的房子越盖越高,家用电器越用越高档,小汽车越来越多。变化,得益于贾官村烤烟产业的发展壮大。
贾官村有14个村民小组1054户4424人,人均耕地仅0.71亩,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村。
种植烤烟,贾官村有近20年的历史。“我们村1997年开始种植烤烟,一开始由于种植户分散、连片程度低,烟叶生产产业化程度不高,烤烟带来的收益并不高。”贾官村党总支书记包元林说,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推进,如今贾官村烤烟种植已发展到1300亩,亩均产值达4700元。
55岁的徐永康是贾官社区3组村民,多年来一直在外务工,搞建筑、收庄稼、砸石头,工作辛苦,却挣不了钱。眼看村里种烤烟的人生活越来越好,徐永康放弃了外出务工的念头,选择承包土地种植烤烟。“我承包的20亩烤烟,今年刨去各种成本,纯收入有3万多元,比外出务工划算多了。”
在贾官村,像徐永康这样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完全不用担心烤烟种植技术等问题,市、区烟草公司和镇烟草站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村里还有由技术能手组成的专业烤烟服务队。从种植、移栽、追肥、植保、封顶打杈、成熟采收、专业烘烤、分级、交售等各个环节,都有专门服务。
在贾官村,一座座标准化的烟叶烘烤房引人注意。包元林介绍,这是烟草公司补助修建的密集式烤烟房,与以往农户自建的简单烤房相比,烟叶损失率由15%下降到10.9%,而且烘烤出的烟叶质量好,大大提高了烟农的收益。
随着贾官村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逐年提高,农民综合收入明显增加。2015年,贾官村预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524元,其中,烟农人均纯收入7643元,较外出务工农民高1042元,较农业兼业户高210元。
本报记者 朱金磊
牟定县:“金叶子”鼓起钱袋子
进入12月,牟定县的烤烟季已经结束,但新桥镇有家村委会李家七组的烟农李国超却没闲下来。这几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微耕机上。
“去年买了一台用过后效果很好,省力又高效,所以又添置一台。”在李国超身后,是村里一望无际的烟田。自从搞规模化连片种植后,村里烟田里都修了机耕路,建了泵站,搞起滴灌管网,几乎家家都买了微耕机,栽种、管理都比从前方便高效了许多。
“今年种了20多亩烤烟,虽然因为前期干旱、后期雨水大造成一些损失,但还是赚了七八万。”李国超说,明年还准备再扩大10多亩的种植。
在牟定,像李国超一样增收致富的烟农数不胜数。近年来,牟定县认真贯彻落实“主攻质量、突出特色”的烟叶生产工作方针,紧紧抓住“基本烟田建设工程”机遇,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加大对烤烟生产的扶持,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生产技术,积极开展烟叶标准化生产和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稳步推进烟叶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力促进了烤烟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2011年以来,牟定县共投入现代烟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700多万元,建成烟水工程项目3398件,实施建设机耕路110条共44.4公里,累计配置农机具326台(套),建设密集烤房1382座,投入育苗设施建设资金695万元。建立起集烤烟生产技术服务、育苗、机耕、植保、烘烤、物资供应、分级等专业化服务为一体的烟农服务合作社7个,形成了“种植在户,服务在社,专业合作”的新型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如今,全县有100亩以上种植大户150户,户均种植面积达到11.88亩。全县今年种植优质烤烟4.74万亩,收购烟叶超过680万公斤,为烟农增收近2亿元。
本报记者 饶勇
祥云县:青海湖水惠百姓
“青海湖‘长’大后,周边群众得到很大实惠。”4日,面对碧波荡漾的青海湖,祥云县沙龙镇沙龙社区党总支书记倪思清说,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的实施,让青海湖面积从1.7平方公里增加到4.3平方公里。往年大春生产时节,村里的2780亩农田要从35公里外的水库放水,同时还要找200人守水,仅请工钱就要花14万元。
“祥云是旱区,过去种烤烟可以说是用桶挑出来的,一瓢水一瓢水浇出来的。村里有3200多亩烟田,用水问题解决后,生产成本下降,烟叶长势更好,1亩烟田收入‘涨’了600元至700元。”祥城镇芮家营,有40多年种烟经验的村民杨正武高兴地说。
青海湖是中国烟草首次援建的大型水源工程,其中水源建设资金达3.44亿元。项目于2010年12月10日开工,2011年5月17日正式启闸蓄水,设计蓄水2000万立方,直接受益农田4万多亩,其中烟田1万多亩,沿湖周边2镇10村群众直接受益。
青海湖惠及的不仅仅是烟草产业,更带动了祥云高原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专门从事果蔬种植的红海经贸有限责任公司,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取得了2000亩耕地15年的生产经营权,公司经理殷俊平告诉记者,之所以有这样的大手笔,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看中了青海湖。如今公司种植的黄瓜、番茄、红梨等产品远销广州、贵阳、成都、武汉等地,还带动50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碧波荡漾、田园风光,青海湖沿湖10公里长的环湖公路风景美好,更是吸引来不少游客。“青海湖治理是一项烟水工程,更是一项惠民工程。”沙龙镇党委副书记张万松说,当地现代高原特色农业、旅游业正呼之欲出。
本报记者 庄俊华
麒麟区:农业强农民富
隆冬时节,走进麒麟区越州镇大梨树村,虽已看不到连片成亩郁郁葱葱的烤烟,但田地里仍留有种植过的痕迹。“种烤烟的时候我们就回来,平时就外出打工。”村民李冲有指着远处的土地说道:“你看,那些就是我家用来种烤烟的地,今年我家的烤烟收成还不错,种了6亩,收了1吨左右,卖得3万多块钱,我们争取明年再多种几亩多挣点钱。”
说话间,一辆农耕拖拉机从远处开了过来,原来是大梨树村支书和农科员到地里来查看土壤情况。村支书贺崇云从拖拉机上跳了下来,拍了拍衣服上的土说道:“多亏了国家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帮我们修了路、筑了水窖,以前大家都是靠人背马驮到地里种烤烟、收烤烟,现在路修好了,农耕拖拉机能直接开到地里,让大家轻松了不少。”
接过书记的话,李冲有乐呵呵地说:“这几年种烟确实很轻松,不像以前要一年忙到头,现在只用忙3、4个月,钱还要赚得多点,剩余的时间我们还能外出打工,都在忙着奔小康啊!”
“轻轻松松种烟,高高兴兴赚钱。”已成为不少麒麟区烟农的真实写照。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可喜变化,得益于麒麟区现代烟草农业的不断推进。
今年大梨树村一共种了4660亩烤烟,产量70万公斤,效益超2000万元。贺崇云介绍道,我们村的农业主要就是靠烤烟,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找专业户帮大家育苗,犁地、耕地都是合作社安排拖拉机统一进行,地耕好了村民们只用领了苗去地里栽,烤烟收获后送到合作社里的机械烤,房进行统一烘烤,有专业人士进行烘烤能避免把烟叶烤糊烤焦,提高大家的烤烟收入。烟农专业合作社不仅让烟农得到了实惠,更重要的是做到了专业化和规模化,推动了烟叶生产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本报记者 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