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版盗墓笔记
随着《盗墓笔记》的风靡,不少人对与书中主人公下古墓探险的故事充满好奇。然而,小说毕竟是艺术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挖掘古代墓葬、盗取墓碑及墓内文物是触犯刑法的。日前,云南省永善县却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盗墓笔记》。
故事情节:
2015年4月23日,家住四川省雷波县谷米乡的余某甲邀约余某乙去“倒斗”(盗墓),余某乙借用余某丙的摩托车载上余某甲一同到云南省永善县青胜乡六马厂的一座老坟处,将作案工具运至古墓处。之后,他们在掘坟过程中,永善县警方在群众的配合下,将三人抓获。
盗墓,一个神秘的行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云南的还真不少。
西山上,颇具名气的墓地不少。碧鸡镇的简介里这样描述:“这里历史悠久,1979年在王家堆出土了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干栏型建筑物遗址。文物古迹有龙门石窟、华亭寺、太华寺、人民音乐家聂耳墓、青年文艺工作者张天虚墓、爱国将士杨杰墓、爱国教授柏西文墓等。
在这些人烟稀少,让人毛骨悚然的墓地里,却成就了盗墓者敛财的好地方。
西山上离滇池最近的墓地在玉兰园一带。密林里,长满杂草和树木的坟堆一个挨着一个,不管有无墓碑,几乎都有挖开的墓穴,棺木、白骨散落林间。据景区初步统计,离昆明最近的西山上,90%的墓葬被盗过,且近段时间仍在持续。
站在西山的丛林中,那一座座遍布洞穴的坟墓,如同骷髅头上空洞的眼眶一样。大片的坟墓间,偶有染着红黑漆的棺木散落在外,一阵风吹过,顿生阴森感觉。
古滇文化以滇池为中心,而西山紧邻滇池。西山大量坟墓被盗引发了猜想——这会与古滇国有关吗?
滇池边有许多古墓群,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石寨山古墓群,里面出土了大量汉以前迥异于中原文化的青铜器物。但考证还有大量古墓尚未挖掘。
除了昆明的西山,云南各地的古墓也被盗,连乡村的一些墓地也多次遭窃:
1
保山百余古墓被盗
2011年7月以来,在龙陵县镇安镇发生了一件怪事:当地很多村民的祖坟相继被人掘开了一个大洞,除了自己先人的遗骸遭到损坏以外,墓中的随葬物也被偷盗一空。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与镇安相邻的龙新、龙江等乡镇也接连发生一系列古墓被盗案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当地就发生了70多起古墓盗窃案,有150余冢清末和民国初年的古墓遭到盗窃和破坏。
2
昆明妙高寺25座塔墓被盗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三华山的妙高寺,始建于唐贞年间(约公元642年)。这座千年古寺的东西两侧山腰有妙高寺历代祖师和出家僧众的塔墓。2012年2月,妙高寺的来慧法师在巡山时发现约有25座祖师和僧众的塔墓被盗。
3
男子先后盗掘清代墓葬19冢
在楚雄禄丰县和平镇和金山镇等地带,分布着一些清朝时候留下的古墓葬。
2012年7月开始,李洪勇带上铲子、折叠钢锯等工具,时常到有古墓葬的地方行窃。他挖开一个个墓葬,从中盗取土罐、碟子、银饰等物品。从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期间,李洪勇先后盗掘墓葬19冢。
其实,在云南这些被盗的古墓背后,体现出云南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近年来,云南省相继发现了多座古墓,今天,新闻君就带你一起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昭通工地施工挖出一座古墓
2013年3月,位于昭通盐津县盐井镇墨石湾的盐津县污水处理厂施工时,挖出了一座“沉睡”了2000余年的汉代古墓。在古墓内相继出土了大量五铢钱及陶器、陶猪、陶鸡、铁器、青铜器、鎏金器等20余件随葬品。墓内存品完好、种类丰富,随葬品形制规整独特、纹饰精美逼真,没有任何被盗掘痕迹。
曲靖一小区挖出两座千年古墓
2013年9月,曲靖一家地产公司在开发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白牛社区涝地村项目时,在施工中发现两座古墓,现场发现墓室,挖出陶罐、陶盘等文物。
两座古墓总共占地面积288平方米,每座墓面积有144平方米。通过清理发现,两座墓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盗,而且盗的现象非常严重。从墓室外侧封土、包括1号墓甬道外侧石板被破坏的情况看,整个墓一直到明清时期,都反复被盗。所以对墓室内扰动、破坏非常大,摆放的随葬品基本上已经被洗劫。
云南大理祥云发现大规模战国古墓群
2014年12月,中国社科院将祥云县大波那村考古发现的大规模战国墓葬群,该墓葬群规格高,葬式独特,根据出土器物初步分析,遗址与墓葬年代大致在战国至西汉。
此次发掘出土器物共计280余件(套),随葬品中生活用具数量最多,主要为锄类;兵器包括剑、矛、斧、钺、镦、箭镞等;生产工具有削和卷经杠、梭口刀;装饰品有镯、环、杖头饰等。其中尤以铜杖首、铜剑、铜卷经杆最为精美。
云南师宗盗墓贼引出神秘古墓
近年来,云南省师宗县新村多次遭到盗墓贼的疯狂盗倔,2015年1月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师宗县文物管理所决定开展合作,对新村古墓进行考古发掘。
目前,已出土青铜器数十件,从铸工、纹饰来看,具有很高的、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云南杨林桃园发现元明古墓群
2015年7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嵩明县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叫桃园的缓坡上,发现一处元明时期的古墓群,在30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上发现了1566座墓葬。
古墓群所在的缓坡南高北低,东西呈内凹的弧形。墓葬分布密集,分为火葬和土葬两种丧葬形式。火葬墓集中分布在坡顶,位置较高。土葬墓集中分布在半坡处,位置较低。坡顶和半坡的过渡地带,两种形式的墓葬交错分布。
两种形式的墓葬均开口于耕土层下,打破生土。本次发掘共发现并清理墓葬1566座,其中火葬墓1348座、土葬墓218座,出土随葬器物1000余件。
盗墓产业链
盗墓这一“行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日趋产业化,形成了一套产业链。根据分工不同,盗墓圈内的人员分别有着不同的称谓:“掌眼”、“支锅”、“腿子”和“下苦”。盗掘、运输、窝藏、销赃等一条龙作业,就是由这些角色完成的。
1、“掌眼”:盗墓活动的全班人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做“一锅儿”。“锅”里级别最高的被称为“掌眼”,是这“锅”人中的核心人物。“掌眼”不仅有寻找古墓的本领,也有鉴别文物的能力。他们既可以是提供古墓线索的合作者,也可以是打算购买墓内文物的初级收购商。
2、“支锅”:是每一次盗掘活动的负责人,类似于承包工程的包工头,负责筹措盗墓行动所需的资金、设备等。“支锅”的投入是有风险的,一旦挖出的文物没人买断,他只能自行处理。
3、“腿子”:指的是盗墓活动中的技术工人。他们在盗墓过程中扮演着类似于“项目经理”的角色,负责探寻墓地的具体位置,以及确定里面是否还有文物等。
4、“下苦”:在盗墓产业链中,最底层的是“下苦”。“下苦”多是农民工,从事具体的挖掘工作。通常情况下,即使老板盗取一座古墓的收入达到上千万元,一个“下苦”也只能得到几百元到几千元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