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样本:生物多样性与旅游互促共赢
到昆明滇池赏红嘴鸥,到西双版纳野象谷看亚洲象,到丽江老君山寻觅滇金丝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成为云南独具魅力的旅游名片,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5月22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旅游”。素有“动植物王国”之誉的云南,同时也是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正在探索一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互促共赢之路。
摸家底:云南发布生物物种红色名录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22日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共同发布《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评估结果显示,云南省受威胁的物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10.31%。今年红色名录的发布也使云南成为我国首个发布省级生物物种红色名录的省份。
一方面是新物种的陆续发现,另一方面是现有物种的保护存在困难。“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是由我国科学家于今年1月新命名的一种小型猿类,种群数量预计150-200只,此次被列为“极危”兽类。绿孔雀被列为“极危”鸟类,红色名录中这样写道:目前绿孔雀在我国野外种群数量不足500只,保护工作极其紧迫。
云南省环保厅副厅长高正文指出,评估物种的受威胁状况,编制红色名录,从而提出有效的保护对策,对于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谋发展:生物多样性是旅游业的自然资本
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构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合理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提升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提高旅游地居民收入水平,还可以有效保护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
云南是旅游大省、国际旅游知名目的地。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云南始终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依托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建设了一批以珍稀物种、热带雨林、高原湖泊、高山峡谷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项目,打造了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香格里拉普达措高原湿地与草甸、丽江玉龙雪山冰川与森林、大理苍山洱海等一大批知名景区。
刚刚被授予“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的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代表。它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收集活植物13000多种,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2016年接待游客77万人次。
该园副主任胡华斌说,如今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人们越来越喜欢走进大自然,亲近花花草草,植物园能使游客全身心投入到对大自然的好奇与关怀中,旅游成了游客了解生物多样性的课堂,成了提升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契机。
版纳植物园每年都会举办观鸟节、青年科学节、夜游热带雨林等科普活动。按照5A景区的标准,植物园对标牌进行了统一规范,按重点植物、植物科学、濒危植物、民族植物用绿、蓝、红、黄等颜色区分;并根据不同人群设计了不同文字说明,“游客看标牌的时间大致分三种:粗略扫一眼的只需3秒,有一些人会花30秒看文字,还有一些人希望了解更多植物知识,那就得花3分钟。我们这样设计标牌就是希望更多人能关心植物保护,并将所见所闻的知识向身边的人们传播。”胡华斌说。
互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如何双赢
专家表示,生物多样性是我国部分地区旅游业的重要支撑,过去各地依托良好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在旅游业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今后也要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进行有序开发。
“比如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尽管有着丰富资源、优质景观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但必须坚决禁止任何的旅游开发行为。而在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和周边地带,我们可以做一些保护性开发,因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也不是孤立和绝对的,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注意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云南环保厅副厅长高正文说。
专家建议,开发商或游客首先要做到不破坏生物多样性资源,其次就是在生态旅游吃、住、行等方面提倡绿色低碳、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这样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又增加了当地收入,提高了就业率,从而形成双赢局面。
专家还表示,游客们应树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更好地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据新华社电 记者 赵珮然 岳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