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支招云南文化建设:民间手工艺忌“流水线”制作
11月29日晚,“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云南”在玉溪举行文化调研座谈会暨总结会。来自中央和18个省(市、区)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为云南、昆明文化建设献计献策。
昆明建基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调研座谈会上,播放了20分钟短片《繁荣中的云南文化》,为来自全国文史研究馆的馆员们展示了云南文化建设情况。市委常委、副市长关清华就昆明市文化建设情况做简要介绍。昆明目前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62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项、省级55项。此外,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目前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项目499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37项。斑铜、乌铜走银、云子、刺绣、竹木雕刻、彩扎、剪纸等文化遗产享誉世界。
为保护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明市先后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人故(旧)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认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国家、省、市和县四级保护机制和传承体系,成立了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通过设立保护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举办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非遗进校园、传承培训、发放传承补贴等方式,开展活态传承,同时对一些群众基础好、有市场前景的传统工艺进行开发性保护,提升传统工艺的生机与活力。
最大限度保护传统手工技艺原真性
座谈会上,国务院参事室文史业务司司长耿识博谈到,云南一些民族特色文化正频临灭绝,必须加大保护力度。他认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保护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复杂和严谨工程,在保护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原真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各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杜绝对传统工艺的过度开发,注重原真,守护好独特文化生态,真正把特色文化的跟留住!
对特色文化遗产,耿识博认为应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下,创建特有民族文化保护区,把保护融入群众生活,普及、提高全民保护非遗的意识,提高非遗的社会认知度,同时,适度开发、适当创新,吸引年轻观众从业和欣赏,政府要从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给予倾斜。
“在一些民族手工艺品的开发中,为谋求生产效率,甚至出现“流水线”制作,造成大量产品粗制滥造,给文化传承带来毁灭性影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程熙谈到,特色手工艺传承与开发利用必须适度。生产性保护也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打着文化传承的招牌过度开发,一味追求产品数量、经济效益、就会丧失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对特色文化保护造成损害。
建议在昆明建中国远征军纪念馆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护国运动100周年。对此,在昨天举行的“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云南”文化调研座谈会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民国史研究专家杨天石提出昆明在进行以云南陆军讲武堂为核心的军事文化景区规划中,应加进中国远征军纪念馆内容。他建议昆明目前应广泛收集远征军历史,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同时进行文物收集和整理,在明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中,举办中国远征军历史和战绩展览。同时,在昆明建立永久性中国远征军纪念馆,缅怀英烈、激励炎黄子孙勿忘国耻、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昆明日报 记者李丹丹)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