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化建设成就综述
云南——中国版图上最富诗意和烂漫色彩的美丽地方。历史悠久万古千秋,自然风光神奇锦绣、民族资源千姿百态,3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孕育了4700万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更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部、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云南省文化厅把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厅党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精诚团结、廉洁奉公,积极带领全省文化系统深入落实全面治党各项要求,以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文化工作的全面开展,积极推进以文化行政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管办分离和国有院团为主的改革,推动文化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全省文化系统“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思想尉然成风,文化事业充满欣欣向荣的景象,谱写着一曲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新篇章。
文化体制改革展新貌
在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下,云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艰难中不断砥砺奋进,不断探索改革的新途径新办法,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性文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性政策举措,坚持在改革中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云南演艺集团、云南文博产业集团等在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步伐加快,在按照“五个一批”改革路径完成国有文艺院团阶段性改革任务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持续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的改革,逐步完善以聘用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考核制度和分配激励机制;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省博物馆较好地完成了全国改革试点工作任务;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取得明显的成效,其做法得到文化部的充分肯定;积极推进行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中介服务事项,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展现出生机蓬勃的景象。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在习近平总书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鼓舞下,云南以“三百”文艺采风创作、“文化大蓬车.千乡万里行”和文化自愿服务为抓手,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入人心,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脱颖而出,走进千村万户,走进了百姓生活,同时也走上了全国的艺术精品舞台。花灯剧《梭罗寨》、滇剧《水莽草》和话剧《搬家》荣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话剧《搬家》和舞蹈《孔雀》相继获得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表演奖,舞剧《诺玛阿美》、《走婚》分别入选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瓦器器》获得第十七届“群星奖”,花灯剧《千里送鹅毛》、花灯小戏《回家》、小彝剧《喝三秒》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得到文化部雒树刚部长“接地气、有人气、扬正气”的高度评价。傣剧《刀安仁》、京剧《天道行》、白剧《数西调》、花灯《山里》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入选全国性重要艺术活动和工程项目,云南国家艺术基金申报位居西部前列。云南文艺舞台呈现出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在举办的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南亚博览会开幕式文艺演出、新春文艺晚会、新剧(节)目展演、青年演员比赛、花灯滇剧艺术周、廉政文化优秀美术作品展、云南美术馆馆藏版画精品巡展等大型艺术活动中不断地崭露头角,续写精彩华章。
公共文化众心如城
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是近几年云南公共文化建设的缩影。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把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突出出来,向着基本性、普惠性和共享性的目标迈进。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提高了云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以上覆盖率达到100 %,村级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实现了免费开放。农村“小广场大喇叭”工程、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边疆数字文化长廊建设、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工程遍布云南城乡;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流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流动图书服务车等创新服务覆盖全省贫困县图书馆。保山市、楚雄州、曲靖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示范和辐射作用开始章显。“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文艺惠民演出、“大家乐”文化广场、农民工文化节等群众性文艺演出10000场以上,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已形成浓烈的气候,782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和2.3万文化志愿者长期活跃在基层,成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力军。
文化遗产保护齐头并进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云南的传统文化和遗产保护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近五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云南省文物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使云南文化遗产保护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随着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快推进,云南初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物保护网络。我省以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为代表的五处世界遗产和不可移动文物点达14704处,4205项文物保护单位和可移动文物42万件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云南保持了中国传统村落615个,在数量上位居全国第一;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83处,位居全国前列。近几年,省级备案博物馆建设稳中有升达到131个,参观人数2367万人次。与此同时,云南的非遗保护不断加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得到普及广泛,建立了具有云南特色的非遗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各级保护名录8755项,传承人3908名,“傣族剪纸”和“藏族史诗格萨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产业日新月异
创造过云南现象的云南文化产业,一刻也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正以更加鲜明的特色和开阔的视野继续向前推进着。近年来,云南省文化厅积极推进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云南廊道建设,促进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丽江古城、腾冲和顺和西双版纳橄榄坝等已成为全省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成功范例。注重把落脚点放在富民效应上的云南文化产业在探索中不断拓展,建水紫陶、鹤庆银器、会泽斑铜、个旧锡器、民族手工刺绣、扎染等一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云南建成的十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挥着文化产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成为云南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获得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实现了建水紫陶产业腾飞的梦想。丽江、昆明文化消费城市试点工作不断扩大,丽江再次获得“全国试点工作进展较好的城市”的殊荣。
对外交流年谊世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文化对外交流如火如荼。云南借助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优势,以文化的名义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快中华文化和云南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扩大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的步伐。在国家外交层面,圆满完成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俄罗斯、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四国等重大国事活动的演出任务。借助区域优势有效建立省部合作机制,与文化部先后共建了柬埔寨金边、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为中国文化走上国际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连续4年与埃及、墨西哥、马耳他、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和10个非洲国家的驻外使馆的合作结出了丰硕的硕果,为中国外交争取了更多的地位和支持。成功举办的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澜湄流域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研讨会和澜湄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等重要活动,增进了参与国对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互信,扩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力。云南省文化厅配合的“开放的中国:魅力云南·世界共享”外交部云南全球推介活动和中联部云南脱贫攻坚专题全球宣介会等重要外交活动,使云南民族文化逐渐成为国家对外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年在西双版纳等地定期举办的中缅胞波狂欢节、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和目瑙纵歌节等文化交流活动已更加成为云南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云南民族文化正如初升的朝霞光彩夺目。在新的一年里,全省文化系统将在文化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辱使命地担负起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神圣使命,以文化工作者的应有的担当,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关于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满怀信心地落实好云南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省“两会”精神,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中打头阵,当先锋。
(杨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