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开发海东就是为了保护洱海
大理海东新区11号地块,一幢幢矗立的高楼边,上海沪望建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代东勇正向围成一圈的海东开发管理委员会(下称“海开委”)有关领导及媒体记者介绍防护虹吸排水收集系统的运作原理,他的旁边就是该公司在海东新区所作的“海绵城市”试点的设备,已经安装完备,水流在管道里流动的声音撞击着现场每个人的心,轰轰作响。
想不到,一场雨水后,仅11号地块就收集了这么多的雨水,而且汇集的雨水居然有这么大的力量。大家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3年前,这个地方,还是一道道荒草丛生的山梁,被洪水冲刷出一条条沟壑——没有植物群落的保护,大自然的伟力通过阳光的暴晒、风蚀以及雨水的冲刷,不断改变着海东的地形地貌,加速着这片土地的荒芜。
开发海东,只为绿化海东
开发海东,就是为了保护洱海;保护洱海,就要绿化海东。
从2003年9月至2011年9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5次在大理召开的大理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或专题会议,都把“加快海东开发保护洱海”作为主要内容加以强调,“保护洱海、保护海西,开发海东、开发凤仪”作为主脉,一脉相承,贯穿8年。
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把海东片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生态城市的样板和国际化的康体休闲度假城市的样板”“将海东建成环保城市的样板和典范”和“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目标要求,大理州、大理市党委和政府以及海开委在海东新区开发建设中,牢记洱海保护就是海东开发第一使命,严守环保准入就是海东开发第一防线,履行环保措施就是海东开发第一责任,将环保意识、环保理念和环保措施贯穿海东规划和开发建设全过程,全面推进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全方位、大规模、高强度、超常规推进全域绿化美化工作,加快改善海东生态环境,不断丰富新城绿色景观,全面打造绿色宜居生态新城。
自2012年3月29日海开委成立以来,坚持生态绿化改造和项目建设同步进行,“点、线、面、块”多措并举,引入国内外领先的“三维排水联结扣生态袋喷播绿化”“高次团粒喷播边坡绿化”和“3S—OER三联边坡生态防护”等技术,采用混交林业工程造林、汇播植草、爬藤植物种植及挂网喷浆、鱼鳞坑客土定植等多种技术加快绿化治理,在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的海东,通过4年多的探索实践,经受住每年冬、春、夏连旱的极端考验,找到了绿化海东的成功之路。
绿化海东,激活新城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嘱托,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了 “决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构建健康水循环系统,将海东建设成环保城市的样板和典范”“加快海东绿化”等指示。
有水,才有绿,“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为此,海开委打造了两个 “健康水循环系统”——绿化海东,激活新城。
海开委把保护洱海、维护湖泊生态系统完整性放在首位,通过环保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加倍筑牢环保防线,全面构建健康水循环系统,形成系统完善的沿湖控污治污体系,确保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洱海。
为了构建海东新区的 “自然健康水循环系统”,海开委导入了“海绵城市”理念。海开委总工程师尚榆民表示,大理的年降雨量为800多毫米,降水集中,“没雨就旱,下雨就涝”,为了保护洱海,海东新区要打造“海绵城市”,“不但不能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就连落在海东新区范围内的雨水都不能进入洱海。因为整个海东新区就是一块巨大的海绵体,雨水降临,传统城市不能吸收的80%的雨水,在海东新区,就能将40%的地表径流通过下凹式绿地及与之配套的净水设施、透水设施储存在地下,待干旱时节,经净化储存的雨水就流到坡地的下一个台阶进行绿化灌溉;没有被收集到的另外40%的雨水,则进入排污干渠,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作为中水再利用。”
海东新区的览川路、上和街、天镜路、海月街、下和街、沐月街、环海路、九溪路、机场路等城市主干道沿线,共规划设计了10个雨水花园,辅以相邻片区的微水系,构成了海东新区的水体景观构架,采用下凹式绿地和初期雨水弃流及雨水花园构建的先进大排水系统,实现海东新区径流量零增长。
据海开委最新统计,海东新区的“海绵城市”和环保城市建设共计划投资27亿元,现已完成投资17.5亿元。待所有的下沉广场、下凹式绿地、湿地公园、雨水花园全部建成后,海东新区将成为一个绿色宜居的生态新城,一个将雨水自由掌控在城市景观水系中、名副其实的“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