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干部赴长三角考察后感叹:精神状态比不上人家

29.09.2015  17:37

9月13日,由省长陈豪带队的云南省学习考察团赴长三角地区开始为期一周的学习先进经验之旅。

每到一个城市,每进一个园区,每看一家企业,云南学习考察团看得最多的是孵化器、科技园、技术园,听到最多的是研究院、千人计划、领军人物。浓郁的创业氛围,良好的创新环境,以及园区的发展、产业的兴盛,彰显出来的是科技的强大支撑,以及对人才的尊重、对创新的追求。

东部发达地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事实,在震撼和触动大家心灵的同时,也让云南的领导干部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差距: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科技、人才在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等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仍然存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条件建设有待提升。大家深深地意识到,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云南任重道远。

一位参加学习考察的干部是这么说的,“与长三角地区比起来,我们好像也有点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

云南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哪?

进入江苏,创业创新气息扑鼻而来。昆山,一个县级市,却有着国家级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山光电园、昆山阳澄湖科技园等众多的国家和省级高科技园区、创业基地,依靠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科技服务、高端人才引进培育,打造了一个个产业高地,创造了一个个现实奇迹。仅在昆山小核酸产业基地,4万平方米的公共研发平台,就先后引进张礼和院士、陈新滋院士、陈润生院士、席真教授、梁子才教授、王均教授等PI研究室,聚集了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0人。基地以强大的人才力量、科研实力和成果转换能力,被科技部评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在南京市,所见所闻让大家叹为观止:全市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79人,在全国排第三,居副省级城市首位。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每万人中研究生数量全国第二,高端人才集聚度全国第三,是国家确定的全国唯一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新型城市试点,是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的首选城市之一。

江苏人多地少,实体经济形势严峻,创新驱动是我们的唯一选择,人才培训引进是我们的务实之举。”在与江苏省党政领导工作座谈时,江苏省领导的介绍引发大家的思考。大家认为,把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江苏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腾飞。处于后发追赶的云南依靠科技、人才和创新实现跨越,现实需要更为迫切。

在浙江,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创业环境,同样成就了欣欣向荣的创业创新景象:全国1%的人口、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6.5%的GDP。全省外出800万人创业大军中200万人在欧美打拼、600万人在国内闯荡,全省每40个人中就有一家企业、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而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要当战士、不当“绅士”的实干精神,以及培养敢于负责、奋发有为的“狮子型”干部和团队的创新举措,也深深感染着大家。

浙江未来科技城,一大批以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为代表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高端孵化平台,形成了一支以海归派、浙大派、阿里派、浙商派为代表的“新四军”,推动了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兴起了互联网创业的热潮。

杭州未来小镇,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坐在优雅舒适的房间中,喝着咖啡、听着音乐、轻敲键盘,凭借天使创业资金和互联网渠道,放飞了“资智融合”的创业梦想。

云南领导坦言:干部精神状态比不上发达地区

曲靖市市长董保同说,长三角地区生物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一个最大的因素是我们没有集聚像长三角这样顶尖、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同时,在干部的精神状态方面,与长三角地区比起来,我们好像也有点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

丽江市市长张泽军说,懂经济、懂管理、懂市场的人才太少,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没有形成规模,这就是我们的差距。

昭阳区区长陶毅说,长期以来,由于受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制约,我们在人才的引进上处于低端水平,缺乏与经济和产业发展配套的技术人员和专业团队。

几天的学习考察中,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带给大家深刻的启示: 人才引领跨越发展,科技创新成就未来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云南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已是时不我待。大家表示,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的优先位置,坚持不懈推进科技和人才体制改革,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中的关键作用,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开辟新空间,为跨越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云南日报 记者:陈晓波 王永刚 文 记者:顾彬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