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寻甸丹桂村的致富路

14.10.2016  19:45

如果不是80年前那次伟大的长征,或许很少会有人知晓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坝子——丹桂。今天,充满红色气息的丹桂村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慕名前来,在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内纪念长征、缅怀先烈。纷至沓来的人潮打破了乡村的沉寂,盘活了红色资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插上了翅膀。

国庆刚收假,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内稍显冷清,一度忙碌的讲解员们也难得的清闲。办公室内不时有电话响起,多是预约参观事宜的企业和单位打来的。工作人员马鹏如往常一样把预约内容一项项记录在册,他告诉记者,往年一过7月,来纪念馆的人就少了,但今年的预约已经排到了11月份。不少团队提出想在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但受场地、接待能力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实现。马鹏说:“由于展区面积小,食宿等硬件条件不足,导致很多展品无法展出,也无法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服务。不过,纪念馆已经在筹划新建一个的新的主题陈列展厅,并新建一个多功能报告厅和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今后纪念馆的接待能力将大大提升,服务也会更加完善。

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始建于1974年,1977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随着2005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来红军长征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自2008年免费开放后,年平均接待量达9万人次以上,预计今年游客量将突破16万人次。马鹏说,7月1日建党节当天,有近40家单位、团体前来参观,纪念馆内人潮如织,4个专职讲解员加上馆长和他,总共6人,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接待了近3000名游客。“所有展区都人挤人,何家大院从来没有那么多人,一两百人挤在小木楼里,真担心木楼会被踩垮。加之我们人员有限,真的应接不暇。”10月22日,纪念馆还将举行系列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活动,马鹏和他的同事们又要忙上一阵了。

大量的客流不仅推动了纪念馆的发展,也带火了村里农家乐的生意。杨廷发是“丹桂农家院”的老板,也是丹桂村的村长。2006年,一直经营小百货、卖凉粉的杨廷发嗅到了商机,在自家住处开起了“丹桂农家院”,农家院共有3个隔间,加上一个庭院,一次最多可接待20桌,200人左右。杨廷发说,每年5月到7月是农家院生意最好的时候,但今年从4月份开始游客就络绎不绝,7月1日当天的营业额就超一万元。“首先要感谢当年红军入驻丹桂,才有了今天的纪念馆,如果不是纪念馆,估计我还在经营凉粉摊。”一直有记台账习惯的杨廷发告诉记者,2009年以前,农家院一年的接待量在1000桌左右,2015年总共接待8600多人,今年年底有望突破9000人,他的年收入也在原来三四万元的基础上翻了两番。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不仅丹桂村的村民腰包鼓了起来,也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丹桂属于半山区村,313户回、汉民族杂居于此,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外出务工成了大多数村民的选择,也成了丹桂的传统,如今留守村庄的大多以务农营生。2014年12月,丹桂村60多亩荒地上突然一派繁忙景象,引进种植食用玫瑰为村民增收致富带来了新希望。随着食用玫瑰的种植,村里50—70岁的妇女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每天最低能挣到50元钱。何培昌夫妇是其中一员,夫妻俩主要负责玫瑰的采摘和管理,一个月下来两人的收入达5000元左右,让这个原本连住房都困难的建档立卡户,如今通过在玫瑰基地打工,盖起了新房,住进了新居。据柯渡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丹桂将依托红色旅游开发,借助昆轿旅游专线优势,发展农家乐刺激游客消费,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同时还将大力推行土地流转,引进外来种植能手入村发展特色种植,为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80年前,这片红色热土迎来了中央红军和贺龙、肖克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并在此制定了详细的渡江方案,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80年后,丹桂人在致富奔小康的新长征中,秉承着革命先辈们的光荣传统,续写新的传奇。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