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土地出效益 产业大变样
近年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积极探索石漠化地区中低产田地改造新模式,在兴街镇三光村片区、董马片区,通过炸石垒埂、客土造地,在苍凉乱石窝里造出了一片片有规模、石埂笔直、台面平整的石山台地,不仅增加了土地面积,改善了生产条件,而且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宜耕宜种的基本口粮田。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持续推进,我省像西畴县一样使土地焕发新活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近日,记者从省水利厅中低改处获悉,截至目前,全省实际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投资32.8亿元,完成改造面积263.21万亩,完成下达年度任务目标300万亩的87.7%。项目实施成效较为明显,积极探索创造了鲜活的做法经验,亮点示范效应和成效较为显著。
改善基础设施 治理成效显现
近年来,全省各地突出水利建设重点,实行沟、渠、田、路综合治理,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水土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农艺措施相配套,显著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灌溉条件、土地耕作条件,实现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呈现亮点纷呈的美丽乡村景象。
截至目前,全省共实施小型水利工程8.62万件,修建沟渠3246.04公里,铺设管网2677.75公里,机耕路2526.25公里。如保山市腾冲市界头镇大营村建立了农业灌溉服务合作社,创新制度,保障了灌溉沟渠、取水坝头、农村安全人饮工程、水库、坝塘、河道及道路等基本农田水利建设设施的正常维修、维护,充分发挥了工程的长期综合效益。
重点培育产业 示范效应凸显
省水利厅负责人介绍,全省各地都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推进到哪里的思路,扎实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向特色化、产业化、集约化、效益化转变,实现改前改后不一样、改后产业大变样,实实在在地释放了土地的产业效能。
据了解,临沧市完成了15.2万亩以甘蔗、茶叶、烤烟、咖啡、澳洲坚果、特色蔬菜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改造,创建了耿马华裕庄园、临沧华叶庄园、镇康县哈里咖啡庄园、凤庆县洛党蔬菜与畜牧循环农业示范庄园等一批农业庄园。昭通市在11县区继续打造示范样板,逐步形成昭阳区苹果标准示范园,鲁甸和大关蔬菜种植,盐津食用花卉产业示范园,巧家、永善、绥江和水富特色经济林果等特色区域。
土地产出效益 农民收入提高
各地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开展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肥综合配套措施应用推广,大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项目区亩均增粮219公斤,亩均增收484元,中低产田改造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保障。
临沧市双江县积极引进民营企业资金技术,实行土地流转和承包形式,培植特色产业,由云南荣康达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参与土地治理坡改梯建设茶庄园2000多亩,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到2016年建成标准化基地3000亩,生产加工精制乌龙茶30吨以上,实现生产总值80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群众增收200万元以上。丽江市永胜县农户把土地流转给太阳谷果业有限公司作为涛源冰糖橙种植基地,公司把果树分包到农户家庭维护管理,按月按棵发放报酬,浮动工资每人每月按500元发放,当地农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兼顾家庭的同时,还有一定经济收入。基地改造后冰糖橙单产由1100公斤提高到1230公斤,亩增产130公斤,增长11.8%,亩产值可达8610元,亩增910元,1500亩总产值1291.5万元,新增收136.5万元。
据悉,6月初,省水利厅中低改处以省中低改办名义下发了《云南省中低产田地改造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建立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库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迅速开展项目梳理、筛选、入库工作。截至目前,各地项目入库工作已基本完成。《云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库》的汇总工作预计可以按计划在9月底前完成。
本报记者 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