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咖啡百年起伏史起底 亟待“擦亮”本土品牌意识
云南网讯(记者 赵岗)云南拥有优质咖啡原料,但销售却处于尴尬境地,本土品牌更是寥寥无几,如何改变这一尴尬状况?11月13日在昆启幕的第26届世界咖啡科学大会给出了答案,云南作为连接南亚东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枢纽,位于世界咖啡生产大国越南、泰国等进出“中国——盟自由贸易区”的隘口,周边国家区域咖啡产量达200多万吨,占全球咖啡产量的1/4,云南在咖啡贸易及市场方面的“桥头堡”优势十分明显,“云咖”亟待“擦亮”本土品牌意识。
源头
1892年法国传教士种下第一粒咖啡豆
据介绍,云南咖啡种植历史悠久,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来到大理宾川朱苦拉村进行传教活动,并在这里种下第一粒咖啡豆。被种下的咖啡种子第一次在中国云南孕育出咖啡的生命,这粒种子成为了云南咖啡历史之芽,开辟了云南咖啡种植的先河,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今天的朱苦拉村,古咖啡树还有13亩,其中100年以上的咖啡树还有24株。通过国家级省级多次咖啡文化的研讨,朱苦拉咖啡被称为中国咖啡的“活化石”,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
上世纪50年代
保山成为产业化种植最早地区
云南咖啡产业化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52-1978年,这个阶段是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种植咖啡供应国外。
在中国的大陆地区,最早的咖啡种植始于云南。朱苦拉、弄贤寨、保山、滇越铁路等地理名词应该是云南咖啡起源的历史节点和关键词。它们记录了云南咖啡行走的每一个脚印。
1914年景颇族边民引入咖啡种植在瑞丽县弄贤寨,当时引进的目的是作为庭院栽培以供观赏。咖啡的种子在这片土地悄悄生长,虽然关于弄贤寨的咖啡历史经常被隐匿在大流中,但弄贤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云南咖啡前进的脚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它拉开了后来保山咖啡规模化种植的历史之门。
保山作为云南省咖啡产业化种植最早的地区,种植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
1952年春,云南农业试验场芒市分场的科技人员从弄贤寨带了70余公斤鲜果带回到保山市潞江坝试种,发现适应性表现良好,品质优良,并由此不断壮大,迎来大发展机遇。
70年代
农垦系统摸索种植
第二个阶段是1978—1988年,大部分的农垦系统尝试种植,这个阶段是个起起伏伏的阶段,同时也在摸索阶段。
直到1976年底,整个云南只有滇缅公路路边,或者农家的庭院,还能看到咖啡树影子。偏僻的朱苦拉村因为地理原因,传教士种下的咖啡树苗一直在静静沉睡,等待着唤醒它们的人。
1988年,雀巢公司为了降低南美洲咖啡种植基地对咖啡价格的影响,将目光从世界种植咖啡的第一大国巴西,转移到与咖啡之乡古巴同一纬度的普洱。
80年代
洋品牌进入云南
第三个阶段是1988—2008年,1988年雀巢进入普洱后,云南咖啡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比较长为20年。
跨国集团的刺激,终于复苏了云南咖啡种植,再加上中国城市中产阶层逐渐兴起以后,咖啡成为城市白领新的生活方式。更多跨国集团包括麦斯威尔、星巴克,也来到了云南。
2008年以后
打造完善产业链
第四个阶段是2008年以后,从前30年专靠农业初加工、种植出口过渡到不仅有农业出口还兼容了工业、品牌,不断打造完善产业链的阶段。
这一阶段是一个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阶段,是咖啡种植面临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阶段,是国际贸易扩大与国内潜在市场挖掘的阶段。
随着国内咖啡市场以及国内咖啡产业链的不断成熟,云南咖啡种植面积也不断增加、产量不断增加,目前云南省咖啡种植已遍布普洱市、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文山州、西双版纳等9个州市35个县区。
截至2016年初,中国咖啡种植面积超过180万亩,总产量14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1.5%,云南咖啡种植面积为177万亩,总产量13.9万吨,在全国范围内占比99%以上。云南本土咖啡企业,如后谷、凌丰等迎来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