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竟然破译了波斯古地图中的“南海”惊人密码
伊朗古地图中标有“中国海”
“我在研究伊朗古地图时,发现很多古地图中都用波斯文明确地写有 ‘中国海’‘中国岛屿’‘中国海湾’ 的字样。” 2012年3月,在中央党校学习的云南大学姚继德教授得知老朋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德黑兰大学历史系乌苏吉教授正应邀在北京大学讲学,便约对方一见,然后就听到了这句话。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的研究方向也因此发生了很大改变。
姚继德教授 在研究公元11世纪伊朗地理学家吉哈尼绘制的《世界地图》,并指出该图第11标注区域为“中国海”
如今身为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的姚继德,长期从事中外交通史、丝绸之路史、伊朗学、伊斯兰教史等方面的研究,凭借自己的学术经验和直觉,他马上意识到乌苏吉所提到的这些古地图的历史价值。“这些古地图有可能成为中国主张对南海诸岛主权的来自第三方的有力历史证据。”
而就在姚继德从乌苏吉那儿得知这一发现的消息后不久,2012年4月,“黄岩岛事件”爆发。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还挑起了针对中国的所谓“南海仲裁案”。菲律宾方面一连串加剧南海局势紧张的行为让姚继德研究这些古地图的意愿更加迫切。
代表当时世界地图学的最高水准
在和乌苏吉就具体合作研究事宜进行严谨、细致的商讨后,在云南大学的支持下,2013年4月,中国南海古地图项目正式启动,由姚继德和乌苏吉一并出任项目课题组首席专家,同时还吸纳了多名来自中伊两国的研究中东文化和宗教、民族问题的青年文化学者。前期主要由乌苏吉教授完成对伊朗相关图书馆、档案馆里的明确标有中国、中国海内容的古地图的搜集,并完成古地图样图的初步注释,课题组两位波斯文专家对乌苏吉教授的注释进行翻译;后期则由姚继德教授全面负责对中文翻译稿的审校,撰写导论,并结合中外历史地理文献再对古地图文本进行学术考释,而后将经他审定的中文文本交由其他成员翻译成英文,公开出版为一部波斯文、中文、英文三种文字对照的地图集。
2 013 年7月10日, 乌苏吉、汉尼·阿德勒到云南大学与姚继德、伍奇、刘雨共同研讨伊朗古地图中的 中国 与中国海。
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乌苏吉搜集到了分别收藏于伊朗德黑兰大学图书馆手稿室、伊朗议会图书馆和伊朗国家档案馆等地的古地图共50余幅。到2016年2月,他完成了对这些古地图的注解。这些地图的年代自公元10世纪至17世纪(中国唐朝至明清时期),整整跨越了七百余年。
2013年7月10日,云南大学出版社会议室里,姚继德、乌苏吉、汉尼.阿德勒共同研讨伊朗古地图中的中国与中国海。
姚继德称,公元9世纪至17世纪,来自阿拉伯和波斯(伊朗古名)的穆斯林航海家们,驾驭着包括三角帆船在内的先进船队,往返于从地中海到印度洋、进入南海到达中国东南沿海的这一海上大通道上,成为当时航行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洋间海上丝绸之路的执牛耳者。一大批穆斯林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也搭乘商船络绎于途,来到远东的印度和中国。
2016年6月13日,云南大学出版社设计室,项目组成员在编排研讨古地图。
这批古地图的绘制者包括首次提出世界地理“七大区域”说的伊德里斯,地理学“巴尔赫”学派创立者艾布·扎德·巴尔赫等,在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等人的基础上,考察和学习了大量沿途地理状况和信息,最终绘制成图。“他们代表了当时世界地理学和地图学的最高水准,这50余幅古地图在同时代世界地图中的权威性毋庸置疑。”
“这些地图堪称‘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一批绝世珍宝。”姚继德说。由于这批地图上标注的多为波斯文和阿拉伯文,这种先天的语言障碍,阻隔了这些珍贵地图的广泛流传,只有少量几幅地图例外,偶然流入西方。
这种障碍即便到现在也依然存在。主要负责波斯文翻译的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处中国专家白志所举例称,有许多地名,中文和波斯文的发音有很大的区别,如波斯文献把广州称为“Khanfu”,把占婆海称为 “Sanf”等等。“翻译这些地名时,不能直接音译,须查阅中文历史地理资料,看中文文献中是怎样称呼的。”经过中伊双方学者共同查证,到2016年6月,此次搜集到的伊朗所藏的全部50余幅古地图的初步标注、考释和波斯文翻译工作已经完成。
据姚继德介绍,课题组所搜集到的50 余幅由伊朗所存这批古地图,其图形主要为世界分区图、球形图和平面网格图等三种类型。对于当时的穆斯林地理学家来说,这是他们根据自身所掌握的地理知识,以波斯为中心,描画出对世界地理的认知和想象。
姚继德教授在展示公元11世纪伊朗地理学家吉哈尼绘制的《世界地图》。
姚继德展示了一幅收录在名为《朝向识别》的纸质手抄本中的《世界地图》影印件。“这是我们在伊朗议会图书馆用专业设备对原图进行翻拍,再经过地图制图工程师的修复印刷得 来。当时手抄本的尺寸通常为正度16开,即185mm×260mm,这些样图均是按1:1的比例制作的。”
姚继德还介绍,这幅古地图是公元11世纪波斯著名地理学家吉哈尼绘制的球形图,地名标注为波斯文。这幅绘制在泛黄插页上的古地图以黄、白、蓝色为主,将世界分为印度、阿拉伯、埃及、波斯、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地区)、中国六大区域,下端(东部)紧邻印度海(洋)的整个海域被明确标注为“中国海”。
姚 继德教授用放大镜看公元11世纪伊朗地理学家吉哈尼绘制的《世界地图》,并指出该图第11标注区域为“中国海”。
14世纪末15世纪初,伊朗地理学家戈亚斯·丁·贾姆希德·喀尚尼在其绘制的珍贵古地图《国家分布图》中,将紧邻印度海的东部海洋部分明确标注为“中国海湾”,这是第一幅将中国海称之为“中国海湾”的地图。
14—15世纪间波斯地理学家喀尚尼绘制的蓝白色的《国家分布图》。该图是第一次将中国海域称为“中国海湾”的古地图,图用波斯文标注,现藏于伊朗国家图书馆。
“虽然当时的地图绘制得不够精细,但对照今天的地图,就会发现,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这块海域被称为中国海,后来又被称为中国海湾。这对认识今天中国传统的海疆很有现实意义。”姚继德认为。
因为和日本在东海海域存在岛屿归属争端,韩国政府曾支持专家学者赴海外广泛收集世界古地图进行研究考释,于2004年正式出版了《西方古地图中的东海:以公元17至18世纪为例》一书。与韩国在此书中选择性地以公元17至18世纪为重点不同,姚继德主持的这一课题则对目前所搜集到的全部50余幅古地图进行了全面记录。“我们要做到全面、真实的记录和考释,以体现出这批古地图的丰富历史价值。”姚继德说。
2016年5月18日,云南大学相关学者举行“中国南海古地图项目”推进会。
姚继德教授已经有了下一步计划,在完成这个课题的全部工作后,他会继续寻找和搜集收藏在伊朗之外的其他中东国家涉及中国的古地图,并开展后续研究。在日前于云南大学召开的“中国南海古地图项目”推进会上,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杨林也明确表态称,校方将在学科配置、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