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之美:磨黑盐

18.10.2014  13:06

     摄影 张彤 王承吉

     磨黑是傣语。有一种说法认为,原来的音为“磨革”,“”是采矿的意思,“”为产盐之地。磨黑,即为挖山凿井取盐。磨黑因为产盐,名声远扬,后来成为地名。

     磨黑位于云南南部的普洱(原思茅)地区,从今天云南普洱市的宁洱县城出发,沿山路驱车约三十公里,即可看到云遮雾罩的山洼里,藏有一个青山碧翠,流水环绕的小镇,那就是闻名云南的古盐城,磨黑。

     云南多地产盐,昆明郊县的安宁市,就有一个古代的产盐区。云南楚雄大姚县的石羊镇,同样因为产盐,繁盛一时。楚雄禄丰县的黑井镇,地名就与产盐有关,黑井的贩盐富商,一度声震川滇。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税赋,是盐铁税。铁的重要性,在冷兵器时代,可谓生死攸关,就不用解释了。盐的重要,却值得深究。盐的生产与销售,归官府垄断,因为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食,离不开盐。可人类吃东西,为什么离不开盐呢?

    这是一个神秘的话题。

     发现盐本身就神秘。云南禄丰县黑井,流传着牛添泥土,发现盐的故事。大姚县石羊镇,盐的发现与羊有关。羊流连于一片山地,经常在地下添食,牧羊人终于发现了盐。

     磨黑的盐,也与动物有关。同样的传说是,很久以前,当地村民发现,家养的牲畜,一些长得肥壮,另一些却瘦弱。村民反复观察,看到肥壮的家畜,经常跑去山洼里,喝某处的泉水。人们取来那里的泉水,喝后尝到特殊味道,用那水煮菜烹肉,美味无穷,于是认识到盐的意义,开始凿井取盐食用。

    问题是,在牛羊没有添食地上的盐之前,人类对盐一无所知吗?

    可以肯定,更早的远古,人类是不食盐的。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食盐?为什么从此离不开盐?

     有人认为,盐的食用,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说法太幼稚,因为,牛羊食了盐,并没有生出智慧,创造出推动文明发展的牛羊儒学。

     我曾去云南大姚县的石羊镇做调查,那个地方因为产盐,历史上儒学兴盛。那里的一条名为香河的小河边,建有藏于山沟中的一座古代孔庙,弥漫着古人遗留的文墨书香。石羊镇孔庙的规模之大,建制之齐备,令人惊叹。更令人惊叹的是,庙里竟供着一座中国独有的古代孔子铜像。

    但是,相关资料表明,云南四大产盐地中,最受推崇的首推磨黑。

     磨黑镇产盐,始于汉朝,元、明、清时期,官府在磨黑设盐政,后设盐场公署。清雍正三年(1725年),磨黑开始大量采盐。

    掘山采出的盐矿,要经过熬煮,才能获取到纯盐。

     盐的熬煮很简单,使用的就是日常锅灶,普通人在家里就可以熬制。早年的盐矿熬煮,为一灶一锅。后来,聪明人改为一灶两锅。再后来盐业发达,需求旺盛,另有磨黑人发明出梅花灶,一个炉灶上,少的置七口锅,多的置十三口锅,效率更高。民国年间,梅花灶改为梯形条灶。灶膛里柴火呼啸,灶面上盐锅密布,热气腾腾,场面壮观,盐的熬制效率,再提高一半或大半。

     磨黑产盐,商业发达,与普洱市相邻的云南元江县城,是磨黑盐交易的中转站。为此,元江县城内,一度商号林立,客栈遍布,水陆交通发达。马帮往来不断,喧哗的蹄声人声,在县城内外萦绕不散。穿行于元江县礼社江上的运盐船只,络绎不绝,成为独特景观。

     磨黑镇出产的盐,运至元江县城交易后,北上云南峨山县,经玉溪市,到达省会昆明,在昆明经商户流转,输入云南石屏县、建水县、蒙自县和锡业兴旺的个旧市等地。

     盐的自然形态不同,开采方法也有异。采盐的方法一为水采,即在江水和河水底部凿井,或在地上凿井,取含盐分的水出来,熬煮获盐。云南楚雄禄丰县黑井镇的盐,即为水采。我去黑井采访,了解到当地的古代最大盐井,凿于镇边上的一条江水底部。

    二为旱采,即挖矿采土,把含盐的土,也就是矿盐取出,熬制成盐。

     磨黑盐,即为旱采盐,品味高,盐矿所含杂质仅为石膏,洞中的矿盐,几乎可以直接食用。正因为是旱盐,所以味道独特。

     盐的经营大体为三种形式:一是运输带销售,商户自备马帮运力或雇用马帮送货,从运输和销售中双双获利。二是坐地收盐,搞批发。盐价低时,购盐囤积,或多购少销,盐价高时,开库销售,或多卖少收。三是挂牌中介,牵线搭桥,从中取利。

     盐的重要性几乎等同钱币,从前的磨黑镇盐矿工人,藏一块巴掌大的盐,就能换来全家人一星期的粮食。所以,马帮运盐,翻山越岭,日夜兼程,危机四伏。古运盐驿道上的盗匪劫杀事件,始终不绝。

    上世纪四十年代,因经营盐业大发横财的元江县富豪李和才,拥有五个马队, 500余匹马,马按毛色编队,赶马人持有枪支,气势不凡。他从元江运大米卖往磨黑,又从磨黑购盐运回元江,销往云南各地。

    李和才曾被官府军队委任为第二路军运输大队长,他的五个马队,除配有枪支外,还配有钅芒 锣。领头马的背上插有一面三角蜈蚣旗,马脖子上挂了个大铜铃,二骡马的脖子上,挂有一串不断摇响的小铜铃。马队全副武装,以钅芒 锣和马铃声开道,威风八面。荒山野岭中埋伏的盗匪,闻之避让,均不敢冒犯。一些小商户和零星的马帮运输队出行,也借势紧跟其后,以求安全。

     磨黑人对盐有特殊喜好,做菜烹肉盐味极重,还会在茶水中放盐。镇上居民惯喝的盐茶,是在泡茶水时,放进大把的盐。茶汤添了盐味,更加浓酽,味道奇异。外人喝盐茶皱眉,本地人却大呼过瘾,说能降燥清肺,气通全身。他们把喝盐茶的感受描述为,阵阵甘凉从口舌进入,经喉咙,过五脏,沿脊柱扩散,使两肋生风,再传达脚底,舒畅而回味无穷。

    磨黑产盐,也出产美人。

     镇上一个熬盐为生的灶家,子女众多,最小的一个女儿,排行第九,人称小九妹。小九妹家有彝族血统,父亲识字不多,却崇尚文化,思想开明。小九妹6岁时,就被父亲送进磨黑小学读书,这在男人也很少读书的少数民族地区,并不多见。8岁时家庭变故,小九妹来到昆明。12岁时,模样漂亮的小九妹被选进昆明的云南省歌舞团,学习舞蹈。五年后,中国某电影导演去云南省歌舞团选演员,意外看中正在默默擦玻璃窗的小九妹,启用她出演电影主角,从此她一炮走红,名满全国。

     她就是杨丽坤,出演电影《五朵金花》和《阿诗玛》的女主角。在那个时代,她是天然纯美的象征,她的相貌与表演,契合革命电影要求,满足了时下观众的期望。影片故事的发生地,云南大理和石林,由此享誉四方。

    云南宣威火腿,也因为使用磨黑盐,成为中国三大著名火腿之一。

    磨黑盐长途贩运,到达商贸往来最繁荣的省会昆明,再流转别的地方。

    作者简介: 张庆国,昆明人,省作协副主席,昆明作协主席,《滇池》文学杂志主编。在《人民文学》、《十月》等杂志发表长篇、中篇、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约400万字,多部小说作品入选各种中国小说佳作年度选本,并被中国很多选刊转载,其中《如风》入选中国小说学会的“2011年中国小说排行榜”,为年度中国中篇小说10佳之一。出版著作10余部,曾获各种奖励。(完)(张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