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临沧 边疆口岸唱起“阿数瑟”

31.01.2017  15:34

  除夕夜,南伞国门前的上空燃放着耀眼的烟花,犹如深蓝天幕里“泼洒”出的油彩画,这样的画面,填满了微信对话框,让身在临沧的阿公无比激动。

  由于身体的原因,80多岁的阿公、阿婆不能回到心心念念的故乡临沧市镇康县,但在飘着悠悠兰香和淡淡茶香的家里,阿公还是忍不住拿出小三弦,弹起了家乡的“打歌调”——阿数瑟。这是他几十年来最喜欢、弹得最好的调子,也是所有镇康人耳熟能详、每逢喜事都要和着它的节拍“打歌”到天亮的调子。

   边贸的期盼

  与北方大年三十吃饺子的习俗不同,处在南方中缅交界处的镇康县似乎更注重听觉上的享受与集体打歌的狂欢气氛。

  “小雀抬水过干地,白鹤抬窝过干潭,镇康好在不消说,和气不过镇康人。”阿公虽然不能去参加广场上的“打歌”活动,但在家里围成一圈的儿女面前弹几曲“打歌调”,唱几句“对子”,也是分外地高兴。“你小的时候,最喜欢趴在我的背上去打歌,晃晃悠悠,你就睡着了。”阿公笑着说,引来家人阵阵欢笑。在阿公略显缓慢的三弦调子中,他的重孙女——我不到两岁的女儿,也慢慢进入了梦乡。

  1964年,镇康建县,阿公分配到镇康县商业系统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那个时候,镇康县处在最艰苦的开发建设阶段,工作忙碌而辛苦,闲暇的时候,就喜欢弹弹弦子。”阿公说。

  在镇康建县后的许多年里,阿公见证了这里的边贸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有少部分商人从事边贸,我们称之为小额贸易。”现如今,在镇康县的街道两边,随处可见销售着缅甸特色商品的商店。今年春节,来自山东青岛的于先生一家来到南伞,参观国门、参观工业园区,而他最喜欢的,就是到销售异国商品的小店里去“淘宝”。

  2015年12月,镇康县从原址搬到南伞口岸,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崭新的街道、崭新的建筑物,让这座县城看起来年轻,而它经过50多年的建设积淀,已经到了一个厚积薄发的新阶段。正在开发的工业园区,近几年来每年都要在会展中心举办边交会,成为打造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走在工业园区内,一条笔直的大道,可以直通缅甸,未来,将成为与缅甸发展边贸的重要通道。

   打歌”的狂欢

  在位于工业园区的中缅界桩上,一位德昂族大妈在春节期间身穿崭新的民族服饰,带着老伴儿来合影留念。她用不是很标准的汉语说:“这里以前是一片丘陵地,现在是现代化的园区,听说以后会有很多工厂,变化真的很大,我想照张相留作纪念”。

  说着,大妈把手机给我,让我帮忙拍照。拍完照,大妈急匆匆地拉着老伴儿往县城赶,她笑着说:“现在生活好了,不用做农活,我们晚饭后都去散步,还要去打歌咧!

  随着生活的改善,“打歌”已经不再是每逢婚庆喜事时候才能见到的热闹场面,在节假日,甚至在周末,县城中央的广场上都会有“打歌调”响起,来自县城及其周边的人们围成一个大圈,有的手抱三弦,有的口吹笛子,大多数人则甩开手,和着节拍,时而慢走、时而转圈、时而倒退,按照固定的步调打起歌来。

  记得小的时候,哪家娶了新娘子,婚宴上的客人们都会在晚上以这样的方式庆祝,在农村,每家的院子就是“打歌场”,在县城,加工厂的院子、民贸公司的操场都会被临时改为“打歌场”,就连表妹在3岁的时候就能跟在阿公的后面打起歌来。

  “哪处朋友哪处歌,哪处朋友来打歌;朋友哥来朋友弟,朋友兄弟打歌来。”在镇康县中央广场,热情好客的镇康人,和着“阿数瑟”打歌调即兴唱起了“对子”。

  “阿公,今年有没有新的‘对子’?”我问,阿公即兴答到:“南伞口岸国门路,温馨家园在中间,要问幸福怎么来,党中央呀得民心”。

  记者 刘瑞 报道

   新闻链接

  “阿数瑟”曲调源于现实生活,用最直白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了人们之间真挚的感情,这种“男女皆宜,老少都唱”的民间演唱艺术,被称为“飘荡在滇西南茶马古道上的天籁之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较高的亲和力。演唱者往往是现编现唱,不用做什么准备,天文地理、生产节气、男女之爱、古今风物等都可以唱进调子里,每唱完两句,后面都要以“阿数瑟呢瞧着,罗细瑟呢甩着”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