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洪在云南中医学院作形势政策报告时的讲话

26.11.2015  17:33
 

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努力实现云南中药(民族药)跨越式发展

----在云南中医学院作形势政策报告时的讲话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 洪

(2015年11月23日)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根据云南省委“百场形势政策报告进高校”的有关要求,此次来到省中医学院,主要是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云南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课题,我今天报告的主题是: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实现云南中药(民族药)跨越式发展。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指导工作时,殷切期望云南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总书记提出“跨越式发展”主旋律,“三个定位”新目标,“五个着力”工作重点,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发展大局,为云南的发展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发展中医药大会,会议主题是扎实推进中医药强省战略的实施,全力抓好中医药发展的各项工作, 为全省各民族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李纪恒书记、陈豪省长,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均作了重要讲话,会议为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绘制的蓝图宏远博大,形势把握精准到位、思路重点清晰明确、措施要求强劲实在,无论会议规格上还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站位高度上,都凸显出这是一次云南中医药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会议,同时也是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又一具有鲜明云南特色的务实举措,中医药事业在全省规划跨越发展的大格局中力拔头筹。扎实推进全省发展中医药大会精神的落实,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是重要基础,产业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事业强。放眼世界发展趋势,立足云南实际,我们要深刻认识当前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形势和面临的困难挑战,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找准路径,进一步健全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实现云南中医药(民族药)跨越式发展,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下面结合自身学习心得和工作实际,从四个方面与老师和同学们作学习和交流:

一、大力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原创医学科学与技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地处祖国西南,是世界阿育吠陀医学(印度医学)、优纳尼医学(希腊一阿拉伯医学)和中医学三大传统医学交汇地。千百年来,在充分汲取中原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基础上,云南各族人民创造出风格迥然的民族医药文化这样的 “奇花异卉”,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颇具地方特色的遗产。《滇南本草》出书比《本草纲目》早140多年,流传至今500多年,成为云南中医药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25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自己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以民族医药为代表的地方中医药一直担负着维护和增进少数民族人民身心健康的任务。其中,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和彝族医药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的丰富医学典籍;涌现了兰茂、曲焕章等著名医家,利用中草药制成的“云南白药”、“血竭”、“青篙素”、“灯盏花”、“三七”等系列产品和名贵中药驰名中外。时至今日,中药产业发展已然成为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云南实际出发,大力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具有5大意义:

(一)大力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对云南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在预防保健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解决疑难疾病、常见病及多发病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对于实现新一轮医改保基本、强基层目标,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可以发挥独特作用。老百姓欢迎中医药,基层需要中医药,民族地区认同中医药。大力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对于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改、方便群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大力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对云南经济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健康产业方兴未艾。中药产业链条贯穿中药材种植、药品和医疗器械制造、中医药健康服务等一、二、三产业,在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领域的发展空间巨大。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云南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民族医药文化根深叶茂,有以云南白药、昆明中药、腾药为代表的知名中药企业,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建成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药理重点实验室等,加之处处好山、好水、好空气、好生态、好风景,既是旅游天堂、也是养生天堂,依托云南民族医药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善加利用和引导,大力扶持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必然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新动力。

(三)大力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对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云南山地多、气候多样,有利于中药材种植养殖。近年来,全省大力种植中药材,建成一批“云药之乡”,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云南的三七、天麻、砂仁、石解、灯盏花、草果、云木香、云茯苓等道地药材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大,中药材种植养殖成为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良方”。

(四)大力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中药源于自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典型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节约型产业,具有循环经济的发展特点,符合我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我省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和敏感,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科学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强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有利于促进生态维护和修复,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做好山地资源开发利用这篇大文章,实行退耕还药、荒山种药、野生中药材保护抚育和低效经济林改种,既为全省提高森林覆盖率作贡献,还可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农民增收致富“双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五)大力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对加强云南与周边国家交流合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自古以来,云南与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其中包括医学文化的交流。比如,云南傣医药与泰国、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传统医药一脉相承,均受到南传佛教的影响,同源异流,在医学思想、医学理论、认识疾病、诊治方法、处方用药、养生预防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点。云南要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医药文化交流是重要一环。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开展传统医药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是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为周边国家人民健康服务,搭起国际友好交流的“桥梁”,对于不断扩大中药文化影响力、促进中药(民族药)产业开放发展双双受益。

二、云南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主要形势

(一)云南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七个优势。

第一、自然资源丰富。独特的立体气候,丰富多样的自然条件,使云南成为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汇集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省有1.7万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62.9%,居全国首位。据云南省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记载,共有药用动、植、矿物463科,2107属,6559种。其中植物类315科,1841属,6157种;动物类148科,266属,372种;矿物类30种。主要动、植物药材的产(藏)量近10亿公斤,矿物药材11亿余吨。其中达到100万公斤以上的有96种,10万至100万公斤的有191种,家种植物药材达145种,年产量达2200多万公斤。丰富和宝贵的药物资源,为云南开发创新药物,形成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种,增强云南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尽快走向世界奠定了极为有利的基础。

第二、人文优势独特。省内25个少数民族在生活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形成了不同民族及地区之间各具特色的用药经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医药理论和大量的民间验方,逐步形成了以彝族医药为主干、汉傣藏医药为分枝、苗、壮、白、纳西等民族医药为辅的独特云药文化体系,是新药研制与开发的源泉,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我省有文字记录的民族药材有2000多种,民间验方有2万余个。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灯盏花素都来源于云南的民族药。目前,仅有200余种民族药被开发为医药工业产品上市。据初步统计,我省现在彝族药有1189种,其中:植物药有871种,动物药有262种,小红参、密桶花、昆明山海棠、昆明鸡血藤、青叶胆、金铁锁、臭灵丹等彝族药正在成为开发对象。西双版纳有药用植物1214种,大多数为傣族药。傣肌松、灯台叶均疗效显著,市场前景良好。此外,拉祜族药有100多种,佤族药有200多种,哈尼族药有100多种,德昂族药105种,基诺族药319种等,其中不少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第三、中药材资源丰富。我省药材品种多、分布广,各地均有产出。据资源普查统计,全国有药用植物11118种,我省6157种,占全国的55.4%,居全国之首。家种药材品种约145多种,道地药材、名贵药材较多,品质优良,以量大质优著称,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七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灯盏花占95%,砂仁占70%,石斛占6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生产的约5000多种药品中,涉及云南植物药原料的达3500多种,占70%以上。2014年,全省共种植中药材600万亩(含林下种植),销售收入约160亿元。近年来,发展较快、形成一定规模的大宗药材品种有:三七、石斛、天麻、滇龙胆、滇红花、云茯苓、云木香、当归、银杏、金银花、灯盏花、红豆杉、薯蓣、滇重楼、秦艽、续断、砂仁等。云南中药资源的优良品质,使云南中药材在全国市场上独具一格,在著名的“云贵川广,道地药材”中首屈一指。

第四、有利的政策环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3〕40号)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2010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云药产业的决定》,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以中药及其产业为主导的相关健康产品开发和应用、拓展群众的健康需求和市场空间起到重要作用。2015年7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发展中医药大会”,要求各地把中医药事业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中医药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医疗机构和产业的支持力度,尽快把中药产业打造成为大健康产业的新亮点,推动我省从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药产业强省转变,构建云南特色产业体系新的增长点,助推全省跨越式发展。这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和重大机遇,必将成为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长足发展的有力契机。

第五、中药研发体系、工业体系和营销体系将进入作用发挥期。中药材基地和“云药之乡”品牌效应将逐步显现,中药饮片生产和中药提取物在健康产品、保健食品和中成药生产中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力争到2017年,预计全省中药(民族药)总产值将会达到900亿元,超过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的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对中药材种植业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带动和引领的推动作用。

第六、民族药等特色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随着药品生产企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药品生产企业的营销平台和营销能力提高,具有我省特色的“民族药”品种的生产销售将大幅提高。除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青蒿素系列产品将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外,以美洲大蠊为原料的系列产品康复新液、心脉隆注射液、肝龙等特色品种和123个民族药的部分中成药产品,都有望成为产值过亿甚至过10亿的“大品种”。

第七、区位优势明显。云南省内接西藏、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外邻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具有沟通太平洋、印度洋,连接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云南省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取得长足发展,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跃上新台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深入推进,孟中印缅地区合作不断发展,是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云南省具备极佳的条件,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服务全球的药品集散中心,将为云南中药(名族药)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目前,我省部分医药工商企业已在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投资兴建企业,还在泰国、越南成功注册59个药品品种。

(二)云南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云南中药产业纵向相比成绩非常明显,但横向比差距同样十分明显,“大资源、小产业”现象突出,经济总量偏低,发展速度偏慢,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云药产业经济总量小,在全省GDP和全国医药工业中所占份额小。2014年云南省药品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2%,在全国排第23位;全省规模以上药品生产企业107家,仅占全国7150家的1.5%。我省药品产业缺乏大型骨干型企业,极少企业能做到集农业、工业和商贸为一体,药品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不足,发展不充分,主要原因在于结构不合理。一是产业结构两极分化突出,亟待整合转型。全省制药企业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前30强合计数分别占全省的82.2%和86.7%,其余制药企业平均产值、销售收入不足3200万元和2900万元,产业结构呈哑铃型,大的大、小的小,缺乏亿元间的中间企业。从积极的方面讲,是云药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换个角度讲就是绝大多数企业太小、低水平重复,“小、散、弱”突出,面临整合重组、转型升级。二是产品结构上缺乏拳头产品,同质化竞争力严重。单品种销售5亿元以上的品种13个;10亿元以上的品种4个,多集中在云白药、昆药、积大、大理药业、生物谷等少数大型企业,意味着绝大多数制药企业没有一个叫得响的拳头产品。三是大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或亏损边缘,盈利能力很弱,亟待整合提高,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

第二、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投入不足。一是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和服务环境。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紧缺,支持创新的金融服务机制尚不完善和有效。二是人才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现有人才使用不尽合理。全省95%以上的药学人才集中在医院、学校等机构,科研、生产、经营系统人才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国外企业每年新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0%以上,发达国家15%--20%,全国平均1.02%,而我省不到0.5%。研发经费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缺乏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四是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协作不紧密。全省共有以医药为主的研究机构20余家,在植物分类、植物化学、动物毒素分离和纯化等方面,技术、设备属国内领先水平,在部分领域的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方面甚至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行列。但是,由于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隔离,导致一方面企业得不到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与市场脱节,成果转化率低。

第三、营销理念较落后,销售不畅。一是营销理念的落后和销售网络的不健全直接导致我省产品销售不力。多数企业不注重营销队伍建设,营销队伍不足,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营销技能。二是销售网络不健全。除少数企业在省外建有销售网点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络。三是品牌意识不强。好山、好水、好药材,没有做成好品牌,大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少,市场影响力差。全国驰名商标只有云南白药、康王(滇虹药业)、理洫王(圣火药业)、昆明制药、老拔云堂、健之佳、绿A等少数品种。四是宣传意识不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意识根深蒂固,宣传投入不到位,包装设计不到位,创意少,载体不丰富,面窄质低效果差,急需转变观念,加大投入。

第四、中药材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存在种植面积大、龙头企业少、零散种植多,药材产量高、品质参差不一、效益相差迥异,信息不灵、产销脱节、压价竞争,加工提取企业少、产后加工层次低、转化增值能力弱等突出问题。一方面,龙头企业介入不足,种植发展与市场脱节。生产加工、流通经营领域龙头企业介入不够,大多数中药材种植处于自发、跟风的盲目发展状态,没有做到完全与市场对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主要在在药农分散种植,品种混乱,病虫害和农残留污染问题,种质退化,药材品质差、产量不稳定。时常出现工业加工需要的药材,产量小得可怜,价格疯涨;工业加工不需要的,又大量上市,价格狂跌,产品滞销,发生药贱伤农现象。另一方面,原料流通体系不健全,加工增值环节少。市场供求信息、价格变化掌握不及时,销售渠道不畅,损害种植户利益、打击种植积极性。中间提取、饮片加工企业少,产后加工层次低,转化增值能力弱,绝大多数以初级原料形式流入市场。在整个中药产业中,种植业利润只占整个产业链利润的不到2%,中药材加工环节可达10%,制药环节近90%。我省三七产量占全国的98%,但加工量只有产量的20%多一点。中药材产业利润外流问题突出。最后,扶持政策不够,引导力度不足。养猪栽粮种烟有补贴有保险,而中药材种植周期相对较长、前期投入较多、比较效益较高,又属于国家、省重点发展的绿色产业,却得不到任何补贴,资金缺乏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三)云南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全球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一,中西药文化差异导致中医药理论难以被世界诸多国家所接受。中西药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首先,中医药是从整体上看问题,重宏观,重归纳,辨证论治,重视人体的整体调理和平衡,重在“治本”。西医药则着手于消除发生病变的人体部位和疾病,具有相当高的选择性和转移性,善于“治标”。其次,中医药奉行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认为人体不平衡即为病。中药用以调整人体平衡,趋向于经验治病。西医药仅承认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改变的机械唯物论,西药用于改变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注重相关数据和实验的支持。再次,中药多为复方,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千百个化学成分,其药理作用机制较为复杂。而西药则由单一或有限的几个化合物单体组成,其有效成分相对清楚。

第二,中医药自身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首先,中药作用机理的不确定性。中药的作用机理源于对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的概括,主要表述为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用西医的药理学去解析中药的作用机理,在现有的条件下大多无法确定。其次,中医药标准的不确定性。中药材种植标准、道地药材标准、中药饮片的炮制标准等有待完善,已经形成的中药标准尚未得到国际认同,中医药的病名标准、诊断标准、疗效标准等让习惯于西医药诊疗的外国人难以接受。

第三,来自国际竞争对手的压力。日本和韩国,它们生产的汉方药和韩药产品结构与中国类似,但其生产技术、基础研究和质量控制等均优于中国,在全球天然药物市场上占据了95%以上份额,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了很大威胁。同时,“洋中药”冲击中国中药市场令人担忧。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制药企业,从我国低价购入原料药就地粗加工后,运回国内提取制剂,制成片剂、胶囊、颗粒剂等,不仅占领了国际市场,还以高价返销中国市场。至今,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种天然药在我国注册。

第四,中药出口面临特别的贸易壁垒。全球化背景下,WTO的基本原则是平等的前提下,实现自由贸易。但是为保护本国的传统医药,各国纷纷利用技术保护措施来抬高技术门槛,限制他国产品进入。虽然早在1996年科技部就提出了“中药国际化”战略,但是至今我国仍无一例中成药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美主流市场。我国中药在欧美等国注册情况,反映了中药现代化进程与国际化要求的差距。

三、云南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目标路径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加强中医药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大对中药扶持力度,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强化人才支撑,全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培育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医药包括民族医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播,不仅成为我省独特的卫生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而且是蕴含着巨大市场潜力的经济资源。当前,云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得发展机遇,既有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明确的新定位,国家对云南的支持和帮助;又有国家正在加快实施“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许多战略都在云南交汇叠加,为云南加快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云南药材资源丰富、中医药特别是民族医药人文资源独特,在今后一个时期,云南要抢抓机遇,开拓视野,发挥优势、找准路径和重点、强化推进措施,尽快把中药产业打造成为大健康产业的新亮点,构建云南特色产业体系新的增长点,要做到三个准确把握:

(一)要准确把握云南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对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药产业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大部署为我省加快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再加上云南中药产业基础扎实,资源条件优势明显,做大做强中药产业是完全有条件有可能的。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政策措施为保障,以健全标准、做大品种、做强企业、培育品牌为抓手,规范中药材种植,延伸产业链,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深度挖掘发展潜力,推进“云药之乡”建设,着力构筑集健康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研发、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中药产业发展格局。要按照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推动中药产业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龙头企业、重点品种培育取得较大突破。省委省政府既定的目标是,到2017年,全省中药(民族药)总产值达到 900亿元,到2020年达到1400亿元。各有关部门也将尽快制定工作计划,按年度将中药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进行科学分解,责任到地方、责任到具体部门、责任到人,确保中药产业既为当前全省稳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也为推动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要准确把握云南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重点。中药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就在于中药和民族药。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式批复,同意我省提出的“昆明市现代中药与民族药、新型疫苗和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并明确同意给予资金滚动支持。云南将以此为契机,突出重点,加快中药产业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中药改进版。用医药升级的标准来改进中药,高标准发展中药产业,加强中药材精深开发利用,加快中药饮片、中成药、天然健康产品、植物提取物及新资源食品等重点行业发展,培育一批大企业、大品种、大品牌,把中药产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推进品牌产品、特色产品二次开发,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优先支持具有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基地的药材饮片品种,为中药材资源就地转化提供支持。尤其是云南石斛、三七、天麻等大宗特色药材食材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巨大,市场的认可度高、需求量大,可开发的系列产品很多,增值效应明显,而且在我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只要我们做好“道地”文章,把好质量关,强化产品研发,主动对接市场需求,相信云南的三七、天麻、石解等系列产品一定能够成为“云药”品系中的主打产品和形象代表。

二是大力发展民族药。云南中药产业的发展,最具潜力的可能还是民族药。这些年来,贵州在开发苗药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全面系统地学习。我们要深入研究我省民族医学、民族药物的病因病理、药物理论、药物加工、组方配伍、用药方法等基本理论,做好以藏药、彝药、傣药为代表的民族药开发。开展民族药材的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提高民族药的质量控制技术,筛选有广泛临床和民间应用基础的药材,对其进行资源分布、活性成分、药理、毒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加强民族医药临床研究基地(GCP)建设,开展医疗机构民族药院内制剂的研发工作。加强民族药的标准化建设,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开展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和出版,对民间单验方进行挖掘、抢救和整理,努力把云南民族药打造成为与藏药、蒙药、贵药等齐名的国药品牌。

三是积极发展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型、功能型产品。我省的大宗药材,基本上都是药食同源产品,在进行中药系列产品开发的同时,还可以大力开展保健型、功能型产品研发。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机构批准“食药同源”,积极推进三七、天麻、石斛、螺旋藻等系列产品延伸,拓展维生素、氨基酸、中药饮片、中药材等药品在食品、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的发展空间。重点发展含功效成分、功效作用的功能食品和动植物药产品。加快发展具有特殊生物活性、参与细胞生命调节、激活免疫细胞、抗肿瘤、提高免疫功能的多糖、低聚糖类物质,发展改善记忆、延缓衰老、调节血脂血压、抗疲劳功能食品。要抓住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机遇,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药在服务、药物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健康、保健、养生等服务业发展。

(三)要准确把握云南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路径。要准确把握中药产业发展的方向,找准发展路径,促进中药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提高创新能力。总体上讲,中药生产主要还是以传统方法如“炮制”、“炼制”为主,但如果不用现代技术加以改进,就难以推进中药的产业化发展。在这方面,日本、香港等地的经验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天津天士力集团的“丹参滴丸”,主要原料就是云南的三七,但经过科技创新,形成了销售额达30亿元的单品。当然,我省也有成功的例子,如云白药、盘龙云海等。我们要大力建设国家级、省级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一批国家基本药物中药材资源信息监测与服务站。深化我省与中科院驻滇机构的合作,鼓励本土制药企业与其合作开展药物创新研发,突破一批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要鼓励科技人员将医药高新技术成果作为注册资本出资获得相应股权,对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的人士到云南创业给予资助。支持医药企业加强对中医药发明专利、商标、“道地药材”地理标志和滇产知名道地药材的保护,鼓励挖掘、抢救、整理民间单验方并给予保护。要培育建立与云南中药资源相适应的国家认可的检测检验机构,支撑云南“药食同源”研究、新药研发申报审批等工作。要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培养,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一批国医大师、省级名中医等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中医药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创新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希望在民间,民间中医队伍是中医药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云南白药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曲焕章先生的家人向国家献方,哪有云白药今天的辉煌!再换个角度看,如果缺少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现代科技、现代市场营销等,再好的东西也都可能是深巷里的美酒,其香醇之味扩散范围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们各级政府部门都将高度重视发现和培养当地民间中医药人才,鼓励其规范发展,发挥其所长,促进民间中医的传承和发扬。

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近年来,云南白药、昆明制药、盘龙云海、文山特安呐等一些企业发展迅速,但还处于“强而不大”阶段,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从全省来看,中药企业仍然存在少、小、散等问题,难以支撑中药产业快速发展。要扶待龙头企业发展,充分利用产品优势、营销网络、研发生产力量,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形成一批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管理有术、拥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具有开拓精神的中药龙头企业。通过培育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的特色骨干企业来带动整个中药产业的发展。要放开胸襟,打破地域体制行业的界线,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吸引国内外企业进入云南医药产业,引进先进的观念机制,为云南药业发展注入活力。特别是要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开拓、充满活力的原则,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对云南医药企业进行整合和重组。要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利用资入市场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加强企业梯队建设,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在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动,各部门协同推进,力争到2017年,培育出一批营业收入超300亿、100亿、50亿、10亿以及1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发展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中药产业“小巨人”。

三是强化资源保护和原料基地建设。借用现代农业技术,加强对重要稀缺、名贵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鉴定、保存,并积极开展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加强植保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建立严格的药用植物产地环境体系,制定“道地药材”种养殖技术规范和区域布局规划,优化种养殖结构,促进中药材种养殖基地规范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积极开展“云药之乡”认定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国家GAP种养殖基地认证。力争到2017 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00万亩,建设省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00个,省级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 100个,申报国家认证中药材GAP种植基地10个以上。

四是加快提升品牌影响力。目前,云南只有云白药、康王等少数几个国内驰名商标,中药品牌培育任重道远。要加强中药品牌培育,选择一批特色鲜明、使用方便、国内外需求旺盛、药味相对简单的代表性品种,按国际规范进行系统研究开发,形成知名品牌,进入国际国内医药主流市场。集中精力做好名牌产品的生产营销,持续巩固和发展名牌的地位与声誉。既要找亮点、挖潜力,努力打造原有品牌,实现老树开新花;也要引导和推动中药企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创出更多的知名品牌,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壮大。力争到 2017年,全省中药(民族药)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1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地理标志注册商标4 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

四、助推云南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将着力做好9件事

我们将认真解读和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精神,对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中药及中药饮片应用的市场方向,开发保健食品和具有资源特色、地方特色健康产品的开发政策深入研究,引导和促进我省健康产品的开发。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中打好“生态牌”,“绿色有机牌”,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健康产品、生物医药、中药(民族药)产品体系。今后一个时期,将认真做好9件事: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紧密结合我局“四品一械”行政审批职能职责,加强“四品一械”生产申请和经营申请的审查和指导,积极引导企业向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园区聚集,不断优化全省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

(二)建设优质中药材基地。加强中药材生产GAP认证服务指导,积极促进中药材生产向规模化、规范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积极引导中药材生产企业开展GAP认证工作,对提交GAP认证申请的,对认证资料的形式审查,现场检查和上报工作予以加快办理,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管理,对经营假劣中药材的,依法严厉打击,为全省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三)加快培育中药饮片。鼓励和支持具有规模化、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的企业开办中药饮片厂,对提出中药饮片生产申请、厂房车间建设、GMP认证加强服务指导,对GMP认证申请和中药饮片生产许可申请给予加快办理。

(四)做大做强中成药。加强中药(民族药)名老中医验方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及院内制剂研发,为中药(民族药)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鼓励和支持新中药创制,对列入二次开发计划的中药(民族药)二次开发项目,重大中药创制项目给予全程跟踪指导,已提交药品认证申请的,对资料审查、现场检查,注册抽样,审核上报给予加快办理;鼓励以品种为纽带的企业并购整合,提高药品生产集中度,对相关药品注册申请,药品生产场地变更申请,给予政策法规指导服务和加快办理。

(五)加快发展天然健康产品与植物提取物。对以我省优势资源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健康食品开发加强服务指导,对注册申请给予加快办理;对已有标准的中药提取物加强备案管理和延伸检查。

(六)增强创新能力。加强药物临床前药物研究机构GCP认证指导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认证指导,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的形成。

(七)完善市场体系。加强电子监管,建立中药材、药品流通追溯体系;支持药品配送中心、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主体责任制度,努力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社会共治的市场竞争环境。

(八)优化服务环境。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争取三七、天麻、石斛等优势资源进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物品目录工作;配合相关部门推进我省独家中药品种和地标升国标的民族药品种进入国家医保、基本药物、新农合等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傣、彝、藏医疗机构制剂调剂使用政策研究,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对具备调剂适用安全条件的,适当扩大民族医院制剂使用范围。

(九)加强药品监管。落实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监管能力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高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有效降低药品安全风险。一是建立健全核查机制,规范药品研制行为。建立对临床试验机构和产品研制的监督机制,加强产品上市前质量安全评价检查。建立《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对药品研究机构GLP、GCP依从性全过程监管。加强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的核查,严肃处理药品注册环节的弄虚作假。二是加强药品生产监管,提高药品生产质量。加强对原料药、药用辅料和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及容器的监管。全面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GMP),加强药品生产监管制度建设,全面推行质量授权人制度,推动药品生产企业建立和完善以药品GMP为核心、突出风险管理、药品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协调统一的机制。建设药品生产过程非现场监管系统,实现药品生产企业GMP依从性全过程监管。三是强化药品流通监管,提高供应安全保障。规范药品零售企业经营主体资格,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加强对药品经营企业GSP认证后的跟踪检查。落实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加强非处方药包装、标签、说明书管理。大力推进药品经营诚信体系建设,质量安全信用监管网络覆盖县以上药品经营企业,社会和行政监督网络监管覆盖县以下经营企业。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和贸易集中区监管。强化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药品流通监管。全面实施药品药物电子监管,力争尽快完成药品电子监管全品种、全过程的覆盖。四是强化药品使用监管,提高用药安全水平。继续推进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储存、使用流程,改善药品储存环境,实现对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药房“两个终端”的有效监管。加强对疫苗等特殊药品流通、储存、运输、使用环节的监管。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上市后再评价。建立覆盖全省各级监管部门、监测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乡镇医疗机构的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和监测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监测制度。加强药物滥用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敏感人群用药调查监测机制。加强国家基本药物、新药、中药注射剂和高风险药品的安全性监测和评价。五是强化全程监管,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支持和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药品生产经营集中度,提高基本药物生产供应能力。加强基本药物监督性抽验和飞行检查,强化对生产流通企业和医疗机构基本药物质量的监督检查,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加强对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的管理,严格落实“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原则。加强基本药物药品电子监管建设,形成更加健全的信息网络和管理制度,实现上市基本药物生产、流通全过程的质量可追溯。加强对基本药物使用的管理,引导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六是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中药民族药发展。充分发挥我省中药资源优势,搭建平台,建立药材、饮片标准的制定修订长效机制。确立地方药材标准研究制定的基本模式:即药品研究或生产单位起草,省级药品检验部门复核,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审评审定后颁布的机制。对多家应用的品种,通过科技立项资助、受益企业出资、药品注册或药品检验部门组织的形式开展工作。搭建药品标准研究起草和标准修订提高平台。为了及时解决标准存在的问题,对已有标准但需要修订或提高的及时开展修订提高工作。七是加快药品审评审批改革步伐。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全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及时调整新药申报方向和策略,提高新药申报水平,促进云药产业发展。创新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是实现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我局将积极做好创新药申报的全程跟踪服务指导工作,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在产品研发、样品试制、临床试验、注册申报等环节主动帮扶指导,在申报前、申报过程中及审评审批过程中提供法规政策引导和相关信息服务,避免企业走弯路,提高我省新药申报质量。积极宣传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研发新药的积极性,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对新药研发进行风险投资。

各位老师、同学们,云南中医学院是云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本科院校,在推进中医药教育、中医卫生事业和中医药产业发展等方面,肩负着举足轻重、特殊而光荣的使命。建校55年来,学校培养了5万多名中医药民族医药及相关人才,一大批研究成果,为我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为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前不久,省委李纪恒书记来学院视察调研,体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关注关切,对学院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具体要求,我们将和学院一起加强对李纪恒书记到学院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的传达学习,准确把握精神实质,携手抓好有关要求的贯彻落实。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省中医学院多年以来有良好的合作,特别是去年10月我们共同建立了云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研究院,使我们的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我希望通过产业发展研究这个平台,进一步深化我们的友谊与合作,为云南中医药产业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也希望学院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和落实省委省政府“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精神,坚持传承和创新并举,包容与开放同行,秉承“崇德和合、博学敦行”的校训,弘扬“树人求真传大医精诚,授业从严承岐黄仁术”的优良校风,抢抓机遇,积极投身于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大潮之中,敢立旗帜、勇争潮头,力促云南中药(民族药)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规范化发展、科技型发展、外向型发展、全能型发展“五个发展”,使中药(民族药)产业真正成为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技术的新型支柱产业,努力助推中药(民族药)产业跨越式发展,为云南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的报告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 办公室
《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卫生厅
云南深入推进药品临床综合评价试点工作
近年来,云南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卫生厅
《云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请点击原文链接查看: 《云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