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美]边城腾冲

04.07.2015  17:35
  记者 张彤 摄 美编 郭金龙 制图

 


 

彭荆风

高黎贡山南麓的腾冲,因为位于边境又地势险要,一向是兵家必争之地。腾冲安宁,高黎贡山两侧也就安然无事,腾冲有失,怒江以西也将陷入危境。因此,从汉、唐以来,就在这里设置有府、县。明代的滇西边地,战乱频仍,特别是从明成祖(朱棣)的永乐11年(1413年)至英宗(朱祁镇)的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麓川(如今的瑞丽、陇川、潞西)土司思可法、思伦法、思任法祖孙三代,一再兴兵作乱,镇守边地的官员多次进剿,都不能平息思氏的叛乱。明正统三年(1438年)主持平叛的主将方政还兵败战死,导致镇守云南的黔灵王沐晟也畏罪自杀,从而促使明王朝下决心动用重兵来解决这一西南边患;派出兵部尚书王骥率军15万(一度增加到50万),从正统六年至正统十三年(1441年——1448年),三次征讨麓川。历时既长,耗费又巨;特别是每次用兵都要横越怒江激流,攀登险峻的高黎贡山,路远师疲,严重地影响了战斗的顺利进行。

进士出身的王骥是位有远见的文臣武将,他深感长此远程用兵不是上策,根据中缅边界的地势,应该把腾冲作为能够驻扎重兵、囤积粮草的重要据点,以求进可攻,退可守。他取得明朝廷的批准后,指派随同他出征的兵部侍郎杨宁、侯琎先后率领南征将士15000余人筑建腾冲城。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正统十年(1445年)冬天开始,历时三年,在正统十三年(1448年)筑成了高两丈六尺(8,6658米),厚一丈八尺(6米),周长约七华里、全部采用厚砖、重石条,用黏度很高的糯米熬成汁搅拌沙灰砌成的城墙。

这样高大、厚实的城墙,当时在全国也属前列,超过了平均高度7,8米,底部宽6,5米的北方古长城。在过去那以刀矛弓矢作战的冷兵器时代,可以说是易守难攻。所以,在以后的许多次边地战乱中,包括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陇川宣抚多士宁的记室岳风引领几十万人作乱,以致中缅边境的三宣(干崖宣抚司、南甸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木邦军民宣慰司、缅甸军民宣慰司、孟养军民宣慰司、车里军民宣慰司、八百大甸军民宣慰司、老挝军民宣慰司)的大片土地全都沦陷,唯独腾冲军民能依托高大坚固的城墙苦守待援,并在以后成了著名战将刘綎、邓子龙平定岳风叛乱的战略据点。

曾经周游天下,在南北各地见过很多城池的徐霞客,在崇祯十一年(1639年)来到腾冲后,登城细看,也感叹地表示:“迤西所无!

腾冲的一代又一代人对这事关他们安危的城墙,一向用心保护,每隔一段时期就会聚集兵丁、民夫维修。从而在近五百年的长时间中,虽然累经兵火、地震,都没有受到大的损害,能够长久巍然屹立于高黎贡山南侧。

但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那场抗击日本法西斯入侵滇西的民族圣战中,这腾冲城墙的作用,却发生了令人意外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