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文艺:弘扬7种精神

14.09.2015  14:31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11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文学艺术,铸造灵魂。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描写现实,提升境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启迪智慧、美化生活。陶冶情操,荡涤灵魂。展现情怀,承载梦想。精神 是文艺之魂,没有精神也就没有文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弘扬七种文艺精神的论述,为文艺的发展与繁荣指明方向、设计顶层、注入动力、提振士气。请 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习近平的文艺精神论。


一、弘扬爱国精神增强人民骨气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个人所应该具有的公民道德之一。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爱国即 热爱祖国,而祖国的直接体现是同胞,国家的直接体现是政权。易姓改号,谓之亡国;文化灭绝,谓之亡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化不灭,则中华不灭。 爱国,即爱文化,也就是守护中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应当是自发的,源于基本的利益观和良知,它仿佛溶化在人们的血液中,无法根本清除。由于几乎每个人都具 有这种潜能,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
    中华民族悠久伟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 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它也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 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乐于奉献、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文艺应该时时唱响的主旋律。习近平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二、弘扬时代精神坚定必胜信心

    文艺代表时代风貌,文艺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和文艺工作者就要有所担当,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 品。习近平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 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 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体 现着时代精神的英雄们主宰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视野,当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新的英雄再用新的更合乎时代精神的武器占领他们的宝座。时代精神体现于 社会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历史时代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时代精神集中表现于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但并不是任何意识形态中的现象都表现着时代精神,只有那些 代表时代发展潮流,标志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对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才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时代的客观潮流是第一性的,时代精神是第二性的,时 代精神的能动作用归根结柢取决于它对时代潮流反映的程度。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的、历史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推陈出新。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 内容。根据国家、民族时代精神的内含以及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活动中所发挥出来作用的大小,可以透视其国民的理性程度与成熟水平,是衡量文明进步的 重要标准。时代精神反映一个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基本趋势并已成绝大多数人民共同的心愿、意志和精神追求。
    今天中国,改革创新是时代大潮、时代主旋律。关于改革,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习近平强 调:“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 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 发展。
    关于创新,习近平指出:“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 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习近 平强调:“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 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
    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创 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改革创新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国富民的重要条件。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 革创新精神应贯彻到文艺创作的全过程中。文艺的魅力,在于创新;文艺的繁荣,也在于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文艺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创新 能力,面对时代更替与世界变化,中国文艺总是能够以其深厚的根基,焕发新的活力。习近平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 一个时代的风气。”他还说:“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 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 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 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

    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 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 心和灵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它是种族、血统、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等所熏陶、融汇而成的文化慧 命,也可说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心态和存养。民族精神表现在一个民族的节操、气度、风范和日常行为上。尤其表现在一个民族处于逆境中,所呈现出的镇定自若、奋 发有为、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操守和心情上。民族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独特人格的彰显,是一个民族的慧根。同一民族之间,必须有其相同的文 化意识、生活习俗、道德规范、忧患心态与哲学思想,否则必形成民族间的分歧。因此,民族精神乃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所系,是民族同心、同德的关键,更是民族绵 延、发展的重要枢纽。
    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指体现在特定民族文化类型 中、并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是对于特定民族的文化特征的最高层次的抽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是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 和本体文化的自我认同、自我归属感,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精神气质的意志和品质,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念、共同理想 和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一种民族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相比较而显示出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规定性,体现着不同民族的精神特征的不可通约性,因为不同的民族各自具 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创造,构成了民族性的历史基础。没有民族的存在,就没有民族精神的存在。斯大林在《马克思 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指出“还必须注意到结合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精神形态上的特点。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在民族文 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
      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时代性是指民族精神在其历史性 的演化中所体现出的时间性特征,也就是其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质。任何民族精神都存在于特定的时间条件下,与一定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紧紧相联。为了保证 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该民族就要主动地、积极地、适时地对自身地民族精神进行扬弃、更新和转化,使其反映新的历史特点,把握新的时代规律,实现其与新的时 代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新的民族精神。事实上,民族精神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积淀和累积。文化和精神,归根到底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生活条件的反 映,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总是与该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相联系。
    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中一脉相承的精神特征或思想意识,是在民族的延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断丰富、日趋成熟的精 神,它总是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血脉相连,是民族文化传统不断积淀和升华的产物。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与该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马克思 主义认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从事创造,文化精神的创造也是如此。近代的中华 民族精神是对古代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某种继承,当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又是对近代、现代民族精神的继承。
    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指民族精神能被民族主体自我意识、自我反思和自我觉悟,从而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扬弃。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民族精神的自觉性表明,被民族成员普遍知道或认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还不一定就是民族精神,必须既被 认同又被信守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才是民族精神。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经过从春秋战国开始的历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哲学家整理、提炼、加工过的自觉的民族精 神,历代的哲学家经过不断努力,把民族精神由一种朴素意识和共同心理而提升到理论形态,从而使民族精神深化和强化,由自发走向自觉。
    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不同的民族精神之间具有相互交流、相互引进、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的根本性质。民族精神虽主要是以本民族成员的实践为主 要源泉,同时吸收外国民族精神中适合本民族所处时代、所处社会物质环境,有利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观念、原则、思想、理论等。优秀民族精神既是民族的,又是 世界的,它对域外同族外籍后裔和其他血统的民族成员都有吸引力、感召力,它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开放性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互鉴融合使不 同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吸取营养,体现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当人类历史由野蛮进入文明以后,特别是“世界历史”的形成,打破了民族与国家的闭关自 守状态,物质生产和交流成为世界性,于是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开始相互引进、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想继续处于封闭的状 态,则是不可能的。
    五千多年灿烂不熄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产生和形成的沃土。礼运大同篇、易经的时中观、大中以正的思想,先秦儒家的仁道、忠恕、博厚的思想,道家的博大、寥天的开矿胸次,墨家的刻苦耐劳、实践笃行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明珠,也是构成我中华民族精神的要素。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 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 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2015年9月1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会议强调:“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四、弘扬现实主义精神扎根人民生活

    西方传统的现实主义又称“写实主义”,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的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关心现 实和实际而排斥理想主义。在艺术上,现实主义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准确、详尽和不加修饰的描述。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据 实摹写,它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西方传统的现实主义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是现实主义最根本的意义。这个意义 上,企望真实地呈现社会生存的本真样态。作为浪漫主义的论辩敌手,作为社会边缘贫困小人物的代言,现实主义理论强调披露真实,戳穿伪饰现状的意识形态。现 实主义抵制作浪漫主义,追求客观性,为那些堕入贫困被边缘化的弱势族群或阶层发声。显然具有素朴的人间情怀和人道精神。第二,典型理论。典型论构成现实主 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典型论欲求解决的即是文学人物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第三,历史性。历史性是现实主义理论中比较可行的一个准则,现实 主义确有历史性的维度。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信中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人物置身于一个政治、社 会、经济的具体的总体现实中刻画才能达到“充分的现实主义”的高度。而且,这个具体的总体现实还是不断发展的,现实主义要塑造那些生动的辩证过程。一般说 来,西方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 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观众如入其境。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 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 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我们所要提倡的现实主义与西方传统的现实主义不同,是体现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实践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实主义,体现在文艺上,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 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 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 心。
    习近平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 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 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 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五、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创造优秀作品

    习近平指出: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 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 守的理想信念。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在跌宕起伏中不断发展,在大浪淘沙中不断提升,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铸就了华夏儿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性格,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精神。
    和平共处、多元一体的“和而不同”精神。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的文明。《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天地才得以 正,万物才得以育。“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中极有意义和超越时空的内容。“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生共长所作的经典 诠释和处世准则,也是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所奉献的核心价值理念。
    尊重自然、爱好和平的 “天人合一”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塑造了中国人普遍持久的和平文化心理,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指明了方向。对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而非生态文明发 展以及社会和谐作出巨大贡献。“天人合一”的观念说明,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天地自然按一定的规律运动,人也必须遵照天地规律去认识和改造自 身,才能适应天地规律。
      兼容万物、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包容 性。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代表的儒、释、道三家都有包容性,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这种强大的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遭遇各种外来文化 的冲击,不仅没有消亡,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在挑战中进行文化更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新阶段。
    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的担当精神。中华传统文化突出个人对国家、民族的义务、责任与担当。大丈夫顶天立地,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等浩如烟海的经典表达,就体现了中华文化伟大的担当品格。
    人人平等、天下大同的公平正义精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这种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念,既显示了作为志士仁人所追求的高尚道德境界,又 显示了理想的社会政治境界。
      重亲情、讲友善的人伦道德精神。我们生活在亲情中,行走于友情中,亲情友情为我们每个人构建一个小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儒家文化更为重视人伦道德精神,倡导人伦义务,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人文气息。
    强调变通、与时俱进的开放变革精神。阴阳交互的运动观充分彰显了这种精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的民族是最早提出并践行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民族。走出去、请进来,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化既得以向外广泛传播,同时也从外面得到启示和丰富。
    习近平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六、弘扬中华审美精神提升鉴别能力

    习近平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 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 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美学,美学是研究人与世 界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问。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是人类以文艺方式审美把握历史与现实在哲学思维层面上的一门学问。中国传统审美认为,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 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而是存在的“”,是一 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审美活动是人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动,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但是这里说的“” 与“”,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与“”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学习中国”小编认为,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华美学精神是统一的。中华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则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思维和民族学理标识。一是天人合一的和谐包容的审 美理念。先秦时期的老子、孔子和庄子。圣哲们开了把文艺和审美放到整个社会文化、宇宙自然、人伦道德的大视野中加以观照阐释的好传统。如果说,老子的“道 法自然”强调了天人合一,那么孔子的礼乐观和美善观就凸现了从个体的社会责任出发去观照人类的审美活动,而庄子的大美不言和逍遥至美则是从生命的律动来观 照人类的审美活动。这就奠定了中华美学的根基:讲仁爱,重诚信,尚和合,求大同。二是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人间情怀。中国哲人主张在现世人生的人间情怀中体味 精神美感。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畅快,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庄子的“物我两忘”的逍遥,实际上一以贯之,都是一种 入世与出世的交融统一,是一种生命的坚守与情怀,是一种精神的虚静与高逸,是一种哲思的积淀和升华,也是一种真善美融会贯通的人生情致和审美旨趣。三是营 造意象的诗性与写意品格。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强调写意的中华美学精神孕育出包括情、趣、境、气、韵、味、品等一系 列具有民族学理特质的美学范畴。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 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 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 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健康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 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
      习近平强调:“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 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 快乐。精品之所以“”,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要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 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七、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国精神核心元素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 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 气蓬勃迈向未来。
    习近平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根基。社会主义文艺以中国精神为灵魂,就是要立足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融注在文艺创作中。习近平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中国正经历巨大的变化,我们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好形势。习近平说:“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时代需要文化巨人和文化巨 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巨大的文化力量。2015年9月1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会议强调:“要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 魂。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会议强调:“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习近平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 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