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玉龙:用爱心与阳光驱散雾霾
●情感是最强大的武器,以情暖人,用心教化,用心帮助吸毒人员树立一朝吸毒,终生戒毒理念,是社区戒毒(康复)的根本;
●落实社区戒毒(康复),在于全民参与,共同抵制毒品的危害,加强对毒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给吸毒人员生理,心理双重截肢,彻底切除残害健康的毒瘤;
●社区戒毒(康复)的核心,在于通过整合社区的资源,为吸毒人员重塑生存空间,彻底摆脱毒品的心理、生理双重危害,助力其健康回归社会。
吸毒人员阿德社区戒毒(康复)的三年蜕变
7月3日清晨,在长江第一湾玉龙县公安局石鼓派出所,院子里樱花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一大早,所长赵德荣便带着石鼓村委会社区民警小和出发了。每个月的3号这一天,到石鼓村委会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阿德家访查,成了民警雷打不动的工作。
3号这天,对于阿德一家,注定是个对民警们充满感恩的日子,这一切的感恩都源于阿德十年漫长的吸毒史和三年的戒毒康复矫正。
1982年出生的阿德,如今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健康父母已年过花甲,妻子在父亲的扶持下在村里成立了农业产业合作社,9岁的女儿品学兼优,正上小学二年级。而数年前,这一家人的幸福,差点因阿德的吸毒史而毁于一旦。
2002年,在丽江某酒店打工的阿德,源于一次牙痛而走进吸毒圈子沾染上毒品,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2003年6月从戒毒所出来的阿德到到金山打工不久开始复吸,2004年8月,阿德被公安机关抓获再次强戒。2005年,阿德结婚了,但婚后的家庭责任以及2006年女儿的降生,并未让这年轻人及时醒悟,2007年底,他再次复吸,并且随着毒瘾的增大,2008年,他开始从烫吸转为注射。
随着毒瘾的深入,深深的伤害开始在阿德及家人中间蔓延。为筹集毒资,阿德打起了家中的主意,不断变相弄虚作假蚕食父亲积累下来的财富,数年间,阿德因毒品挥霍财物高达7、8十万元。同时,这种伤害还不断在阿德身心和生活中体现,从先期的烫吸到注射,毒品的摧残使得阿德的免疫力不断下降,手臂血管狭窄。阿德的心理也因毒品的折磨而扭曲,整日精神萎靡不正,一听到异响、便如过街老鼠,惶惶不可终日。而女儿也因出生前父亲的吸毒而导致身体状况比同龄孩子羸弱。整个家庭都因阿德的吸毒而陷入阴霾,妻子曾一度负气回到娘家。
为拯救这个濒临破灭的家庭,2011年初,阿德的父亲到派出所恳求民警带走自己的儿子。在时任派出所指导员的赵德荣同志帮助下,2011年3月,阿德被公安机关依法劳动教养1年零6个月。翌年9月,阿德被解除劳教回到家中接受社区戒毒。
长期的吸毒史,加上毒品给生理、心理带来的双重折磨,社区戒毒后的阿德曾一度失去生活信心,整日游手好闲,破罐子破摔。面对阿德“烂泥扶不上墙”的状况,参与社区戒毒工作的石鼓派出所民警并未放弃。
为让阿德重塑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将阿德列为社区康复重点帮助对象并定期开展吸毒检测的同时,赵德荣开始不定期对阿德家庭进行家访。以朋友的方式和他谈心,谈人生、谈生活,谈父母、谈妻儿,谈庄稼、谈产业结构。在民警真情的感化下,慢慢地阿德敞开了心扉,重燃生活希望。为帮助阿德摆脱生理、心理上的双重毒瘾,帮教民警还联合镇政府、司法所、村委会、村民小组、家属建立了多方联动的管控机制,动态监测阿德的康复情况。数年的努力没有白费,2012年9月至今,阿德再没沾染毒品。在父亲的资助下,三年时间里,阿德夫妇搞起了玛卡种植产业,与亲戚在长江第一湾街市合开了一家餐馆,家里买了越野车,一家人其乐融融谋划着更大的发展。
“没有石鼓派出所民警,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们是除了亲人之外让我第二次重生的恩人。”谈起过往的吸毒戒毒戒毒经历,33岁的阿德说出了对民警感恩的肺腑之言。如今,正在逐渐远离毒品阴影的阿德重新站在了阳光下。生理和心理上的毒品依赖逐渐退去,尽管与毒品抗争的路还很长,但对毒品危害的切肤之痛促使阿德迈出了新生的脚步。
13名吸毒者多年未复吸
截止2015年7月,石鼓镇辖区共有在册吸毒人员70余人,其中,社区戒毒(康复)34人,将近占了在册吸毒人员总数的50%。对此,针对社区戒毒(康复),石鼓派出所的民警打出了“三张牌”。
“建章立制,用好用活规章制度;抓住吸毒人员“软肋”;让吸毒人员重新寻找目标定位,这就是社区戒毒成功的所在。”所长赵德荣介绍说。
为规范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管理,社区民警从最基础的工作台账入手,形成了工作开展有影像,谈话有文字记录,进展情况有记载,社戒(康复)对象家属有签字的“四有”档案创建、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现实情况一一被列入民警工作的硬性内容。要求社区民警对社戒(康复)对象及家庭知根知底,并根据其个人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确保社戒(康复)对象不离开社区民警管控视线。通过以上工作措施,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无一漏管。在2014年5月派出所统一组织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恳谈会上,34名社区戒毒(康复)吸毒人员无一缺席。
因才帮教,则是派出所所社区民警抓住社区康复人员“软肋”的一项举措。家住四新村委会的阿通就是社区民警因才施教,抓“软肋”的一个典范。阿通社交能力不错,沟通能力强,在村中为人仗义,但因为吸毒,一度破罐子破摔。社区戒毒期间,民警根据其性格特征,帮助其社区戒毒(康复)的同时,鼓励其投身村民小组公益。通过努力,阿通不但戒断了毒瘾,还赢得了村民的信赖,被村民推选为小组长。“吸毒人员也是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七情六欲,都有内心向善的一面,只有抓住他们的软肋,才有可能促使他们与毒品抗争,摆脱毒品危害”。社区民警小和介绍说。
让吸毒人员重新寻找目标定位,则是社区民警的又一举措。社区戒毒(康复)期间,为帮助吸毒人员重塑,社区民警们主动当起了吸毒人员的“生活助手”、“心理医生”。为帮助吸毒人员重返社区消除担心影响声誉、子女上学、就业等负面情绪,社区民警推心置腹帮其消除顾虑。通过感化和倾力扶持,2012年以来,诸如阿德、阿才、阿通等吸毒人员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定位,吸毒人员阿恩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经济救助。
据统计,2012年至2015年,石鼓派出所在册的70余名吸毒人员当中,13名吸毒人员通过社区戒毒(康复),二至三年内未出现复吸,占到社区戒毒(康复)比例的38%。
社区戒毒(康复)的样本
近年来,石鼓派出所民警从禁毒宣传等基础工作入手,强化辖区禁毒普法宣传。以2014年为例,民警开展的禁毒普法宣传就达40余场次,足迹遍布石鼓辖区11个村委会139个自然村,受众包括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近4万余人。在宣传作为前阵的前提下,派出所把打击毒品违法犯罪与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工作相结合,及时阻断吸毒人员接触毒品的途经,2015年1-6月,通过宣传,辖区群众的积极参与,派出所民警先后办理吸毒案件17起,打击处理嫌疑人17人。截止2015年7月,辖区共有25名吸毒人员被强制隔离戒毒,34名吸毒人员被执行社区戒毒(康复)。赵德荣介绍说:“社区戒毒(康复)的关键,在于全民参与斩断吸毒者接触毒品环境,依法打击各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
谈到摆脱毒品危害和社区康复戒毒工作,所长赵德荣用一句话道出了玄机。他说:“面度吸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没有捷径可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心放吸毒人员和其家庭身上,强化对毒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情感是最强大的武器,以情暖人,用心教化,用心帮助吸毒人员重生,帮助吸毒人员树立树立一朝吸毒、终生戒毒的理念才是社区戒毒(康复)的根本”。
对此,2012年以来,派出所先后在11个村委会实行社戒(康复)人员社区民警专人专管管控制度。社区民警先后与村两委、村民小组、及吸毒人员近亲属形成四方动态管控机制。同时,社区民警通过严格落实一月一见面、一月一尿检、一月一谈话的“三个一”制度,全面缩小消除社戒(康复)人员复吸空间。在此基础上,社戒(康复)对象还被要求每月向社区民警做思想动态汇报,行踪报告。为彻底阻断毒品危害,派出所还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一步延伸,在社区民警的努力下,乡镇党委、司法所、民政等部门也参与进来不定时深入帮扶对象家庭,对社戒(康复)人员的日常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帮扶。同时,家庭近亲属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感化社戒(康复)对象,帮助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重燃生活信心。
石鼓派出所辖区的阿才,也是社区民警真情感化和相关社区戒毒(康复)机制帮助下的受益者之一。接近知天命年的阿才,曾是上世纪80年代丽江某木材开发公司的办公室主任,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其滋生了寻求刺激的欲望,最终染上毒瘾。20年漫长的吸毒史,导致其婚姻破裂,子女对其怀有成见。为帮助阿才社区戒毒(康复),2012年以来民警通过走访抓住阿才对子女的亲情软肋,帮助其重拾亲情和生活信心。通过帮教措施、帮扶机制的落实,阿才在家中办起了养猪场。2013年至今,阿才两年没复吸。
在社区民警的努力下,更多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正逐渐从毒品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站在阳光下。2014年7月10日,云南省第四强制隔离戒毒所首家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延伸管理工作站在石鼓派出所正式挂牌,标志着派出所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方向迈进。
“社区戒毒(康复)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一朝吸毒,终生戒毒,让这些吸毒,戒断人员拥有美好的明天,作为社区民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求索。”赵德荣如是说。(叶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