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手作:传统与时尚交织的绚烂

13.12.2016  17:27

  我们将 生活理想化

  将 理想生活化

  我们在 世间走修行的路

  保持 纯然、朴素、向前 的状态

  万物皆有欢喜

   坚定做自己

  让世界发现你

  丽江的山水是美的,丽江的手工艺也是美的。这种美丽是属于纳西民族的。在 丽江刺绣 里,那黑与白的绣线里写下了时间和历史的痕迹。那质地坚固的铜制老物件里,写满了岁月的波折与厚重。那些食物,那些礼俗,那些让人留恋的过去,今天再次重焕新颜。

  这是丽江手工艺人始终在探索的一条路子:民族的永远是民族的,但民族的也是有生命力的。当它走向世界时,它是艺术与时尚结合的民族艺术,它使得我们的生活向着更为自由的情感表达和美的享受迈进了一步。

   纳西民族手工之美

  在丽江,许多旅人一定不会对一幅油画陌生,它以明信片、宣传画、广告画的形式存在于丽江古城或客栈的墙上、厅内。它是一位纳西老奶奶,老人走在清晨泛着微光的古老的青石板路上,她背着双手,微驼着的背上披着一个羊皮披肩,七颗星子和两条飘带很醒目缀在披肩上,这就是让许多人熟知的 披星戴月 披肩,意喻纳西妇女的勤劳。

装置艺术,在丽江,油画与刺绣很配哦

  “纳西族是一个生活在中国西南滇藏高原地区,深沉审慎,质朴厚重的民族,讲述她,传承她,是我们时代的使命。”丽江瀚墨民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经理杨丽芬说,丽江黑白刺绣服饰的历史并不长,约有200多年的时间,改土归流之后才形成了这套服装样式。在没有这套服饰之前,纳西族女人的服饰主要以旗袍为主,窄肩大摆,来自于满族。之后又演变为和摩梭人一样的短袄长裙,裙为百褶裙。改土归流后,流官在政治体制、经济文化等方面要求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变成了现在的长褂长裤,纳西族妇女很勤快,她们把裙子的样子改成现在的围腰的形式,这样的服饰更加适宜劳作,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清末民初的“万物绣

  因为纳西族深沉内敛的性格,其服饰颜色凝重,注重 庄重感和仪式感 。早先,其服饰配色并非只有黑白两色,它的服饰领口和袖口上会有刺绣,如彩色的梅花等。如今,装饰性的绣品还有,却只是在重要的场合才穿戴。

  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物质匮乏,各种颜色慢慢淡出了纳西妇女的服饰。艳丽的颜色再也看不到,取而代之的是藏青、暗红、黑色,这样的颜色恰恰凸显了稳重、大气和端庄。

  服饰的颜色变了,也体现在了刺绣上。除了整体的藏青、暗红、黑色的衣服外,作为保暖和装饰的羊皮披肩则成为这些暗色中的亮色,这亮色却一样低调内敛。在这件披肩上,饰物保留比较多的是七星和飘带。

  曾几何时,纳西老奶奶的背景成为古城的一道风景线,青石已老,风骨独留。而在这风骨之中,这白底黑线的飘带和七颗星子,让我们体味到了纳西这个民族的独特韵味。

  “它包含着纳西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是整个纳西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杨丽芬说,纳西刺绣仅从纳西族妇女隆重节日盛装上的饰品、最著名的传统刺绣——“七星羊披”的飘带上就可一目了然。

披星戴月流苏挂件

披星戴月手工包

  这个早已为人熟知的“披星戴月”,却没有更多人了解那纯粹的黑与白的内涵以及那七颗星子的含义,而恰恰就是这黑与白,凸显了纳西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低调内敛的个性。

  这件又称“披星戴月”的盛装饰品,主色调为黑白两色,七颗富含象征意义的星星色彩艳丽。这来源于纳西族崇尚素雅的审美情趣,包括民居建筑也是青瓦白墙两色。艳丽的色彩略微点缀,更显内心对生活的热爱。

晚清时期的披星戴月。杨丽芬收藏

  羊皮披肩的上方有一块肩宽般的梭织黑色布料,并排缝合着七个“七星绣盘”。之所以缝合着七个而不是六个或八个绣盘,是因为纳西族的祖先图腾崇拜单数,同时象征着多子多福。它来源于东巴经“创世纪”中“开天九兄弟,辟地七姐妹”的传说。用三层单个的布垫垒叠的绣盘其图案用红黄青白黑五色线绣成,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每颗绣盘的圆心中,穿有两根用上好麂子皮制作、粗麻线一般的须挂。它表示流星划过天幕留下的痕迹,具有飘逸潇洒的美感和诗意。

  羊皮披肩主体是缝合在一起的两层羊皮,底为黑色带毛羊皮,面为经过鞣制白羊皮。披在背上不仅有装饰功能,还有保暖御寒作用。

  最为讲究的是两根黑白两色的长飘带,上面用挑绣手法绣出的图案,最能彰显纳西族人艺术审美观。第一排名之曰和谐,为抽象的人体造型手牵手欢歌起舞打跳 ,“打跳 是纳西族庆丰收的一种民间舞蹈。第二排绣的是鸽子的眼睛。纳西族祖先是游牧民族,以后才发展为农耕民族,懂得饲养家禽牛羊。鸽子代表着从游牧到农耕的变迁史。第三排绣的八角花,代表种植。第四排绣如意,表示吉祥。第五排绣荷花,象征美好。第六排绣蜡梅,表达纳西族对花的爱好。第七排绣栈栏,说明纳西族农耕经济走向鼎盛,已经大规模饲养牲畜。飘带最下方绣的是一只高度抽象的蝴蝶,乍一看像个倒三角形,有一种对称美。它来源于纳西族谚语“工作像蜜蜂,生活像蝴蝶”。

小铜壶 大师造

  纳西民间手工艺除了民间刺绣,还有 铜艺 值得一提。

  铜器在丽江,曾经是一个居家生活都离不开的日用品。尤其是最受纳西百姓喜欢的紫铜制品,其外观锃亮,富丽生辉。百年前,手工铜器匠人,一锤一锤,用手和气力打造出了丽江人的居家生活。他们用极具装饰性的黄铜打造出了脸盆、烛台等,用精致的白铜打造出了工艺品,用青铜铸造了香炉、大鼎或仿古铜器。

进入布达拉宫的藏式火盆

  丽江制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彼时,木氏土司聘请的铜匠艺人来到了边地,他们将中原手艺带到了丽江。徐霞客来到丽江时,木氏土司便以“红毡丽锁”相赠,其中的丽锁便是丽江民间艺人加工的“黄铜挑簧锁”。

  据说,这种锁状如矩阵,上下整齐,左右各有三四道流线,前后分别刻有“仓禀充实”等类吉祥祈福的文字,并镌刻有各种龙凤的图案。而在建国初期,丽江富裕的人家门庭上都挂有这种“ 黄铜挑簧锁 ”。

  清代,丽江的铜器制作业是一个鼎盛时期,城乡都有打铜作坊,在大研古镇还有一个专门的“打铜街”。那时有声名显赫的“德荣昌”,代表人物是白沙杨氏家族的杨璞坚,号称“铜匠杨伍”,产品还远销川、康、藏等地。

白沙老铜匠 和种泽 摄影

  如果说如今在丽江当地尚有名气的,应该是仍在坚持打铜的匠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和善钧。他甚至被丽江当地民间手工艺者称为丽江“最后的铜匠”。20年的岁月,丽江铜器几乎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他一直不改初衷,坚持这项传统的手艺。

  相比大研古镇,玉龙雪山脚下的白沙古镇多了几分宁静。敲打铜器发出的清脆声响从“积善铜艺”传出。几位韩国游客路过,闻声进店,被琳琅满目的铜器吸引,如获至宝。“积善铜艺”是和善均开的铜器工坊,“”和“”取自父亲和积宽以及自己名字。

父亲和积宽

  和善均家族的纳西制铜工艺的传承和保护,是和家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1981年,11岁的和善均因家境贫困,父亲和积宽带领村子里的七八个老匠人恢复了制铜这门手艺,而后生产的盆、瓢、香炉、锅、锁等铜制生活用具供不应求,“父亲最初的想法,一是不想让这门手艺消失,二是出于生计”。各家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后,为表谢意,几位老匠人将各自技艺悉数告诉和积宽,他得以集各家所长,成为村里首屈一指的铜匠。

  从1987年起,和善均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做铜器。勤学并没有让制铜的生意好起来。1993年至1997年,铝制品、不锈钢产品大量涌入丽江,因其价格低廉,铜器制品受到冲击,也是在这段时间,父子俩过着最艰难的日子,“一年下来,吃饭的钱都找不到”。

  铜器卖不出去,和善均只能在家务农补贴生活。晚上,他总会抽几个小时温习手艺,坚持了几年。

  1998年,生活有了转折,得益于白沙壁画景点的开发。古镇游客数量剧增,让和善均看到了希望。他回忆,父亲找块塑料布,在白沙壁画景区外的大树下摆起地摊,他则在家制作铜器。一年下来,收入颇丰,产品在游客中的口碑也不错。第二年,在小学老师的帮助下,和善均有了店铺,当地人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他感觉又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

  多年以后,和善均所生活的这个地方成了最热的旅游区,他的铜器制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而他始终不变的想法是:“ 保有传统,让这项收艺永不失传 。”

   工作室与民间非遗的结合

  杨丽芬说,过去几百年纳西族刺绣技艺得到广泛发展,很大的一个因素是缘于它在广大纳西族妇女中产生的高度共识,成为了生活的重要部分。纳西族刺绣技艺代代相传,有灵性的姑娘,会把师傅传给她的一些基本原理,再加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创造性地糅合在纳西族刺绣里,所以纳西族刺绣不断地发展、补充和升华。

  但在今天的商品社会中,纳西族刺绣技艺已不再作为生存的手段,只是单纯地还原到一种民间工艺的身份, 纳西族刺绣 的意义只是作为一种民族工艺美术品为人们接受,纳西族刺绣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渐缩小,需求量日益锐减。七星披肩我们也只能从一些老人的衣着上看见。

  随着丽江旅游的升温,它那黑与白的时间痕迹几乎被掩埋和遗忘,没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众多纷繁缭乱的色彩中,属于纳西刺绣的黑白传说,加之各种现代纺织工业迅猛发展,各种优质纺织品层出不穷,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工艺,成为当务之急。

瀚墨工作室在3年间,进行了5期360人次的刺绣传承培训

纳西刺绣传承培训

  “保护和传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刺绣这一民间工艺在民间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绣娘以外,已经没有多少人会绣出这黑白绵绣。”杨丽芬说。

  纳西刺绣艺术的继续挖掘整理首先是从杨丽芬开始的。虽然不是纳西族,但杨丽芬就是痴迷于这 黑白间的时间痕迹 ,她曾经走遍了丽江坝子、山区、林地和乡间,寻找和探访不同地域的绣娘和绣品,只要碰到有人在绣飘带做七星,她总会跟过去问长问短,也因此,她在几年时间从民间收集了许多不可多得的古绣片,也更了解了关于这一项民间技艺的各种知识。在经她走访和进行市场调查以后中,痛心地发现,纳西刺绣已经快失传了。“我想让纳西刺绣这黑白的时间痕迹永远流传在世间”。

  既然还有人在做刺绣,就从她们当中开始吧。杨丽芬决定在绣娘中成立刺绣协会,把纳西的黑白刺绣做成一种旅游文化产品,不能让它继续默默无闻直到消逝。

  最开始,公司组织了123个有刺绣功底的绣娘,聘请民族艺术方面的教授和纺织刺绣工艺技师进行培训,当年年底,选定了其中刺绣水平比较高的10人作为公司生产的主力。所有的原材料公司购买,除了质量要求绣娘们可以自行设计绣品,根据品相确定等级和价格进行收购。2012年,又增加了梅子村的45个绣娘进行刺绣创作。

对传统刺绣执着与杨丽芬一合即拍的绣娘杨七红

  杨七红是丽江市非物质文化传人,她也是村里刺绣做得最好的人。一直在家种地为生,偶尔绣一下自小就会的腰带自用,但她却没有想到,这项自小就会的女红还在她50多岁的时候给她带来不小的收益。

  杨七红从杨丽芬的公司成立后开始在农活之余为公司做刺绣,2012年,杨七红的刺绣个人收入就超过了2万元。2012年也是公司发展比较好的时候,绣娘们热情高涨,她们谁都不会想到出在自己手上的活能给自己带来额外的收入。

  而在纳西刺绣开始在民间慢慢复苏的时候,2011年初,丽江瀚墨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开始酝酿成立,“这也是为了让纳西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继续传承下去。”杨丽芬说,这个研究院的成立,并不仅仅只是纳西刺绣,还包括了制衣、刺绣、书画、篆刻、东巴文化等。

纳西手工铜艺大师和善均

  “最后一个铜匠”和善均最开始也一样苦于自己这传统的技艺后续无人。他开始寻求变化和继承。和善均知道,自己的手艺之所以是传统的,是因为自己是用手一个一个打造出来的,这种作品的制造就像绣花一样,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它每一锤和每一个细节都是生动的,连续的,变化的,充满灵性的。

  他和瀚墨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联手开始进行一些丽江铜器的宣传和策划。翰墨工作室创始人马榕说,目前,他们要做的事就是打造丽江非遗品牌,与多个非遗传承人不定期进行品牌、包装、文化、设计等方面的培训和交流。现在,他们帮积善良铜艺设计了LOGO,广告文案,产品外观专利的申请。这让和善均心里也有了底。

  要继承就得后继有人。如今,和善圴已经收了三个徒弟。每天教这几个徒弟手工打造铜器的技艺。“尽心尽力,就像当年我父亲教我一样,只要他们愿意学。

  在白沙古镇的家中,他辟出了一个大院子,作为自己的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室。在这个有半个篮球场大的院落里,各种制铜的工具一应俱全,和善均用大部分的时间在这里教徒弟打制铜器。马榕说,他们将要在这个传承室进行纳西族铜器文化展示、手工艺传承培训、文化交流沙龙、感悟丽江传统文化(丽江文化之旅环节)四方面的工作。

  院落里还摆放着两个巨大的用铜所制的酒器,这是久远年代纳西族酿酒的最常用的器具。从2002年起,和善均开始收集从明代到清代纳西族的各种铜锁,并挂在了这个工作室进行展示。他的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游客来看看纳西族古老的手工制铜业,更希望这项手艺能传承下去。

   时尚与非遗的魅力

  走过了漫长岁月,除了民间 刺绣、铜艺 ,丽江东巴的手工手艺如 东巴手工纸、珐琅银器、漆器、木雕、手工皮艺 等还在时光的演变中坚守,只是在默默无闻的角落里,他们活得有些落寞,有些艰难。

  当然,不管怎样,如果传统被现代所冲击,我们遗憾的不是消失而是要努力去变化。“绝不改变传统的变化”。和善均几年前便开始对自己的手工铜艺探索改变,即使在一个小小的细节上,他也着力寻求改变。

作品:天地之间一杆秤

  纳西族铜器的壶嘴呈松鹤状,看上去圆润、饱满,上百年没有改变过。和善均现在也会根据顾客的使用和习惯,像紫砂壶一样改变壶身和壶嘴。他还把早年纳西族打制铜器的掐丝工艺用了起来,不仅从使用上着力打造,更开始注重其欣赏性。

  过去 东巴铜鼎 一般都是用青铜制作,三足或者四足,多为炊具之用。现在,和善均将它变成了巨型的精美艺术品。他用紫铜和黄铜手工打造而成,大号高2米,直径1米,主要作为祭祀神灵的一种独特的贵重礼器。如今,在他的店里还展示着一个精美的手工打制的焚香三事,在这个精美绝伦的古代香道器具中,和善均用上了很多的纳西族打制工艺,用了整整9个月的心血打造而成。再另一个巨型的茶炊,同样让人感叹其工艺的精妙,这是他四年前打造而成。曾有人出价十万,他都不愿意出手。他只想让这些美丽的民族工艺作为展示品让人们领略纳西族百年制铜业的博大精深。

获奖作品焚香三事

纳西传统铜火锅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总有比我们做得好的。”每年,和善均都会空出一段时间出去参展交流,特别是在自己的作品上,他发现改变的地方很多,但是他始终坚持纳西的最传统的东西绝对不能变。“在传统的不变中求一点变化”。和善圴拒绝用机器制作铜器,也并不愿意让客人指定必须按图纸来做要求。“因为一些是完全改变传统初衷的做法,另外,我一直是在手工制作属于我们民间的老工艺,把我变成机器,那是不可能的。

  如今,和善均所制作的各种各样的铜器,都成了行销的艺术品,坐在他的店里,不时有人来参观询问,不少人还是外国客人。他很欣慰,这些年自己的坚持没有白费,他觉得在变与不变中,自己这项手艺或者说纳西族这项古老的手艺一定会后继有人。

  而在刺绣上,杨丽芬将这“黑与白”的艺术定位为手绣丽江。“黑与白是永不落伍的经典”。

  2010年3月开始,杨丽芬的公司完成了对玉龙县民间刺绣产品的整体包装,确定了与拉市乡吉余村第一批10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绣娘的合作关系,目前已在册一支近百人的技术娴熟的民间刺绣队伍,并在拉市乡美丽的拉市海畔设立民俗陈列馆,藏品4个类别,200余件。在这个陈列馆内,纳西服饰和刺绣栩栩如生像一朵朵美丽的花开在了小挂件、卷轴、印章和皮包上,让人看了不由惊喜连连,爱不释手。

  “这项沉睡了的民间技艺正走向复苏,这是令我们特别欣喜的。”杨丽芬说,他们在云南省举办的多次博览会中推出的民俗展示项目“手绣丽江”,涉及服饰、绣品、用品等,并申请了多项外观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在民族文化保护业界引上进心了不俗反响。

  当然,杨丽芬的愿望不仅仅只是把纳西正宗的刺绣当作商品去出售,她更希望把旅游工艺品进行包装升级注入 文化元素 ,变为文化工艺品。当然,从2013年开始,这种文化的元也开始在产品中一点点展现和发掘。

  虽然复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才刚刚开始,而在这一过程中,杨丽芬和她的合作者们发现前路艰难,但是她仍然觉得以这种公司加农户的方式保护文化遗产,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保护之道。

杨丽芬为老年古乐队设计缝制的服装

  如今,三年过去,“手绣丽江——纳西族传统手工刺绣”产品,将美艳不足,古朴有余的纳西族刺绣在文化上提炼,突出“黑与白”的时尚性,同时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出刺绣书画卷轴、纳西刺绣手札、东巴文定制印章等一系列创意产品,以实物作为文化的载体,将民族文化宣传到了全国各地以及欧美国家,深受客户好评。同时,还将提炼出的民族文化符号用于VIS设计,形成了独具丽江文化特色的设计品牌,走出了一条文化助力商业的新路子。

   挑绣灵魂/温习盛开的生命/遗忘了的一片片心血/哪一些才配被后人牢记/从黑色到一座雪山/在千万经纬线中/包容生命的宽度/一双手,一根针,一丝线/便是千年万年。 杨丽芬希望通过自己努力,研究会能够成为最具特色、最富活力的丽江民间传承力量。让纳西民族的民间美丽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云南网记者 谢炜 罗浩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
云南高铁旅游城市联盟成立
楚雄、大理、红河、昆明、丽江、曲靖、文山、玉溪8个Zhifang.com
云南旅居的新宠儿竟然是TA?
旅居,从来不是单一的气候、观景、亦或者文化、投资,Zhifang.com
昆明二环内5个新盘蓄势待发
今年以来,昆明二环内多个停滞多年的项目有了新的动作,Zhifang.com
云南安宁重现古时集市
活动旨在着力挖掘永安桥片区的文化底蕴,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