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质检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秦洪湖
今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支树平强调:“要加强统筹指导,整合系统内外研究力量和资源,特别要加强与各类相关智库协作,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为质检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对质检政策理论研究工作既是鼓舞,也是鞭策。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大力加强质检政策理论研究,努力做到以文辅政、以策资政。
一、中国特色质检工作理论不断创新发展
理论是关于事物内在本质和必然规律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部门,要走在时代前列,必须坚持以理论为先导。质检总局历经16年的融合发展,逐渐建立健全了以质量和安全为核心、以技术手段为支撑、内外统一质量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和理论架构,不断丰富了符合质检工作规律的“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严格把关、保国安民”“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大质检文化建设”“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等一系列基础理论,以及适应中国基本国情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质量管理、特种设备、纤维检验、进出口商品检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国境卫生检疫等应用理论,中国特色质检工作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质检工作理论进一步发展。在国家层面,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质量强国战略、标准化战略、建设质量强国、质量时代等理论思想不断形成和成熟。质检总局层面,确立了“人民质检、质检为民”的核心价值观,“以质取胜、保国安民”的质检精神,推出了质量宏观管理、质检体制机制探索、质检非传统安全、质检事业改革发展等一批研究成果。质检总局成立了发展研究中心,今年还举办了首届中国质量发展圆桌会议,质检部门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全系统各单位都更加注重政策理论研究工作,为深化质检改革、创新监管模式和服务领导决策提供了大量有观点、有深度、有建议的研究成果,积极主动向地方党委和政府建言献策。质检政策理论研究正在走向系统化、体系化。
但客观分析,质检政策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质检基础理论相对薄弱。质检工作理论支撑不够,既弱化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容易陷入具体微观事务,被人误解时面临有理说不明、说了传不开的窘境。二是对公众关注的热点解读回应不够。在检验检疫工作实践中,许多工作上还缺乏科学规范的规律总结。尤其针对质检工作面临的一系列难点热点和矛盾问题,从理论层面研究探索不够、宏观引导不够、解疑释惑不够、凝聚人心不够。三是研究成果整合应用不够。全系统政策理论研究统一管理不够,对碎片化、零散化的“质检智慧”归纳整理成系统的、供领导决策参考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四是质检理论创新不够。我国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理论,多是从国外引进的。结合丰富多彩的质检实践,提出有中国特色的质检理论,增强质检理论的原创性和实效性,还需进一步努力。
二、中国特色质检工作理论需要继续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多次对政策理论研究和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把“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写进《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质检事业处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更要大力加强政策理论研究,从而不断提升境界、开拓新局。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质检系统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开展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新形势下,需要自觉以理论为先导,更好指导质检实践。全系统特别是“一把手”要高度重视理论对质检工作的推动作用,重视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加大人力资源保障和研究经费投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对优秀研究成果获得高层领导批示、转化为决策应用的研究人员给予表彰奖励,激发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出“人人重视研究、人人参与研究、人人愿意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要突出研究重点。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及质检总局党组的决策部署,重点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质检关系的阐释,深入研究中国质检发展历史轨迹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质检工作历程和经验规律;深层次研究中国质检与发达国家有什么不同、优势和弱点在哪里;研究质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注重以政策与体制为重点的咨询、建议研究,努力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理论准备。
三要促进成果应用。质检系统政策理论研究文章不少,但多在内部刊物上发表后就束之高阁,有的理论文章问题看得准、意见措施提得也很实,却没有变为工作决策。要加强转化利用,努力将研究成果升华提炼成系统化、可供领导决策参考的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作方向和业务理论的研究,让更多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质检实践,变成领导决策,切实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率和受益面。
四要创新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统一规划、统一立项、统一管理、统一评审、统一调研与培训的政策理论研究体系,进一步整合系统内外的研究力量和资源,形成“大政研”工作格局。要研究建立智库大数据共享平台,为全系统智库开展研究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发布重点课题、组织联合攻关、定期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全系统开展探讨研究,不断提升质检研究成果的质量与原创性。通过举办质量发展圆桌会议、开设论坛、组织研讨等方式,不断汇聚质量专家学者,谋划质检发展大计。加强与各类智库、相关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有质检特色的各类政策理论研究平台,切实当好“第一参谋助手”。 《中国质量报》
转载地址:
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7-03/29/content_4105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