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为稳增长再备“资金弹药” 引导信贷投放三农小微
近日,中国央行发布消息,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试点基础上,决定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进一步推广至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对此,有媒体称此措施有可能加剧金融系统风险,甚至引发“中国版次贷危机”。业内人士表示,央行的这一举措属于定向宽松,有助于解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引导其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
政策创新促融资
早在今年2月份,央行在其发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便披露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这一盘活信贷资产的新渠道,并提到已在山东、广东两省开展这类质押的试点。
所谓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可以用现有的信贷资产,也就是已经放出去的贷款,到央行去质押,获得新的资金。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这等于是给银行提供了一个补充可贷资金的新渠道。实际上对商业银行再贷款的质押物提出了新要求,即合格抵押品范围从原来的国债、央票、政策性金融债等扩大至优质信贷资产。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适当扩大银行的信贷规模、增加货币总量,而且能“定向”增加商业银行支持“三农”、“小微”的资金来源。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这个其实是丰富了央行抵押品的市场操作的工具,面对流动性的波动央行应该有更充裕的工具,可以调节风险。
融资环境要改善,“三农”、“小微”是关键。在通告中,央行对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支持态度十分明确。“通常,货币政策是一种流量控制,其中既包括货币供应总量,也包含资金的流向。总体来看,此次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扩围是稳增长背景下进一步释放流动性的举措,并且突出了定向调控的思路。”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本报记者说。
那么,“三农”、“小微”所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是否可以就此缓解呢?专家指出,融资难的产生既有“三农”、“小微”自身的因素,也受外部金融环境的影响,而货币当局需要面对的更多集中在后者。
“‘三农’属于弱势产业,其行业效益较低,而‘小微’企业的死亡率又很高,成长性好,但风险比较大,这些是任何国家都存在的现象,所以银行放贷比较谨慎。”董登新表示,市场失灵时需要政府进行矫正,下一步如果能够完善考核指标,让积极向“三农”、“小微”放贷的银行获得更多再贷款,那么无疑有利于定向调控目标的实现。
风险管控不放松
不过,面对央行发力稳增长的最新努力,也有声音担心金融系统风险上升,甚至出现“此举将引发中国版次贷危机”的指责。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信贷资产与传统抵押物有所不同,但其风险总体上可控,央行自身亦有着严格的评级、模型及认定程序。与此同时,适当提升风险承受水平也是转型时期释放经济活力、促进产业升级所需要付出的必要成本。“其实,只要用作抵押的信贷资产是优质的,就不会有太大问题。”董登新评价道。
事实上,广东、山东两省试点业务的严格流程已经被披露:银行将达标企业的全部信贷资产打包建立质押品资产池向央行申请预先备案,央行从银行备案的信贷资产池中选择适当的信贷资产,按照一定比例折扣后用于质押,给银行发放再贷款资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企业信贷资金都可以做抵押,例如房地产企业及产能过剩行业等。央行山东分行负责人表示,根据央行总部的要求,选取的信贷质押物必须都是比较优质的资产,相关部门也会组织团队到银行放贷的企业去考察,进行有效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