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非要渲染“自杀很舒服”?
一位14岁的杭州小姑娘朝着自己的手臂割了二十几刀,手臂上留下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划痕……这位曾经想自少的小姑娘在家人陪伴下,来到了杭州市七医院儿童心理科门诊。9月23日,记者见到了这位小姑娘。“你为什么要在自己手臂上弄出这么多的伤,难道不觉得痛吗?”记者小心翼翼问。“很舒服!”她平静地回答。(9月24日《今日早报》)
其实,原发媒体在报道这篇新闻的时候,并没有把“自杀很舒服”当成新闻的标题。然而在网络媒体转发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将“自杀很舒服”写进了标题里。我不知道这样的转发意义何在?但是,有一个目的是很明显的,就是为了赚取眼球,换取点击率。
这条新闻原本是很有意义的,这是对离异家庭的关注,关注离异家庭教育问题,就能分析存在的原因,引起社会的关注,促进问题的解决。最近这几年,随着社会的变革,随着观念的转变,离婚已经成为稀松平常的事情,再也不会像传统年代那样,把离婚当成罪恶的事情,离婚的人总是抬不起头来。从一个方面来说,其实对离婚的坦然接受,也是一种文明,也是一种进步。
但是,离婚的文明与进步中,也会有伤害。单亲家庭的孩子总是会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从性侵案件、盗窃案件、卖淫案件、吸毒案件的走势来看,单亲家庭的子女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都是心灵伤害导致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记者采访这篇报道的出发点是好的。
可是,在这篇报道里,真的需要如此详细的描述吗?“自杀很舒服”的结论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无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自杀,选择割腕,选择自残,都不可能是舒服的。人都是有痛觉的,20多个伤口,怎么可能舒服?所以说“自杀很舒服”,是不可能的。而且,这种“自杀很舒服”会是一种违心的话语。这说明这个孩子依然生活在心灵的雾霾中,尽管她勇敢的走进了心灵诊所,可是那种深深的伤害还没有远离。这个时候这个女孩的话语可信吗?
我相信的是,这句话肯定是孩子说的。问题是作为记录者有没有必要将这段对话呈现给受众?将这样的内容送到受众面前是想表现什么?这段对话原本是可以回避的。更为严重的是,各大网站在转载的时候,将“自杀很舒服”搞成了标题,无形之中放大了“自杀很舒服”的危害。
眼下的孩子心灵越来越脆弱了,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孩子更是问题严重,要不然“自杀QQ群”也就不足以危害人间了。在这种情况下,渲染“自杀很舒服”或许就会成为害人的尖刀,因此引发社会自杀问题,谁来承担?
民政部发布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363.7万对,粗离婚率(离婚对数与平均人口数之比)为2.7‰,连续12年攀升。离结比约为27.8%,这意味着,每4对人结婚的同时就有1对人离婚。关注这种现象是对的,但是何必渲染“自杀很舒服”?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