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非给小偷贴上“高学历”标签?

25.03.2016  22:39

    江苏出现了一个“高学历小偷”。宿迁男子赵凌峰尽管受过高等教育,却劣性十足。凌晨时分,他入室盗窃被主人发现后,竟持刀威胁并逼迫房主女友喝下一瓶洋酒,之后继续行窃;又在命令房主打扫房间清除行窃痕迹后,才嚣张离去。变态的是,他在第二次入室行窃时,不仅勒索钱财,还两次强奸同一受害人,逼受害人喝其小便……(3月23日 中国青年网)

    我们的媒体是不是需要这样的报道?当然是需要的,这可以起到震慑作用。比如,这个变态、嚣张的窃贼,就因犯抢劫罪、强奸罪,被数罪并罚执行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5000元。媒体上刊发这样的报道,就能震慑其他不法之徒。

    不过,在这篇报道被传播的时候,刻意在标题里突出了“高学历小偷”。或许传统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并不是在刻意传播“高学历小偷”,但是整篇报道里却一直在强调这个小偷是个本科毕业生。这也就给了网络媒体转发时,找到了焦点的点,看这个小偷还是个高学历。

    “高学历小偷”无疑是可以吸引眼球的。在我们的印象中,小偷就应该是不学无术的,就应该是知识匮乏的。当“高学历小偷”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也觉得挺新鲜,忍不住要点开看一看。可是,这样的贴标签式样的传播也是不合适的。

    小偷就是小偷,什么样的群体里都可能出现小偷。有文化的小偷可以偷文化,比如编剧会借鉴,比如导演会模仿,这都是小偷的行为。没文化的小偷可以不偷文化,他们可以偷钱偷东西。当有文化的人去偷钱的时候,去偷东西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很稀奇。于是,这个“高学历小偷”就被传播开了。可是,小偷不应该被张贴上“高学历”的商标,这个商标的存在其实是为了哗众取宠而已,是为了像商品一样打造卖点而已。这样的吸引眼球不会长久,标题党的市场终究只是海市蜃楼而已,看着也很美,不过却不是真实的画面。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张贴群体的标签。有老人讹人了,就说“老人变坏”了,仔细想想讹人的仅仅是老人吗?有老人嫖娼了,就说“坏人变老了”,仔细想想嫖娼的都是老人吗?有官员腐败了,就说“官场现形了”,问题是所有的官员都腐败了吗?河南有人做坏事了,就说“河南人真坏”,我接触了不少河南人咋就没发现呢?名校的老师性侵女孩了,就说“高校都是叫兽”,可是这样龌蹉的人有几个?不能因为一个人就否定所有人,任何群体都有好人和坏人之分,我们实在不该贴标签。

    小偷就是小偷,何必非要用“高学历小偷”吸引眼球?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