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理民间特别崇拜观音?

03.12.2014  19:45

大理罗刹阁里的观音公塑像

      苍洱漫谈 吴棠

      观音原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是梵文“阿缚卢极低湿伐逻”(AVa Lok itesvana)的意译,原译观世音、光世音,因唐代避讳“”字(唐太宗李世民),故简称观音。佛学典籍中有时称观世自在、观自在,俱指观音。观音在佛教中的地位,显教以为是阿弥陀之弟子;密教认为是阿弥陀的化身,比较通行的说法:观音本是男性,是一位太子,名不朐,成佛后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合称“西方三圣”。

      南诏、大理国从王室到平民都笃信佛教,最先传入的是印度大乘佛教三大系之一的密教。南诏丰佑、保合年间(公元824年前后),开始有天竺(中国对古印度之称)僧人来到大理地区传布密教,本土化之后称阿叱力教。他们往往自己宣称是观音的化身,自天竺来普济丛生。剑川石宝山石窟的天竺僧人石刻(俗称“波斯国人”),深目高鼻,披袈裟,持拐杖,身边带一只狗,就是梵僧的特征。

      天竺僧人来大理时,“功行艰苦,深入民间,长于拓殖”。在大理、洱源、鹤庆等地募化建寺,传布密教;又为当地百姓做过一些好事,如勘察水源、治理水患、开垦田地等,因而受到人们的崇拜。白族民间传说有关观音的特别多,流传范围广;地名、寺名、街名,甚至人名,沾到观音的也不少。例如大理观音塘,是地名,也是寺名,还有《观音负石阻兵》的传说。“三月街”的由来直接与祭观音有关,从古代到民国年间,文人都把三月街称为“观音市”。大理坝子的出现是因为观音用拐杖戳通下关天生桥石壁,洱水泄出后才露出平坝。这段掌故名《双鹤开拓》,大理南门的石桥就命名为双鹤桥。至于“观音降伏罗刹”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形成文字的《白国因由》,讲的就是观音十八化,与恶魔斗法的情节。

      观音的传说最早由传教的僧人编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筛选、加工,成为凝聚着民族思想感情、信仰、愿望的集体创作,主题是惩恶扬善。观音在白族信众的心中,不仅是救苦救难的保护神,连百姓的农田、生活用水、治病用的草药等,都是观音的赐予和功劳。这些神话、传说中的观音,已经不是佛教不食人间烟火的菩萨,而是勤劳、善良、智慧的白族人民的化身,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宗教信仰的范围。这就是大理民间特别崇拜观音的主要原因。

      大理白族信仰的观音还有一奇特的现象,寺庙里的观音泥塑或木雕多系男身,与内地和沿海佛寺里,手持柳枝、水瓶、婀娜多姿的女性“南海观音”不同。大理周城观音寺、庆洞村圣元寺观音阁、罗刹阁等处的观音造像,都是白族男性老人面容,长胡须,戴风帽,被称为“观音老爹”、“观音公”。这类观音化身的来由和形象,可以追溯到称之为国宝的《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和《南诏图传》中,保留得丰富而完整。“失之中原,得之边疆”的大理观音民间传说和造型遗存,已被宗教研究和民俗学者看作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笔者也曾写过一篇《白族信仰中的“观音”形象》,刊登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这里就不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