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永恒的记忆——普通人的长征情怀
新华网云南频道11月16日电题:为了永恒的记忆——普通人的长征情怀
新华社记者杨跃萍、庞明广
“我的儿子1972年出生,我给他取名‘红军’,希望子子孙孙不忘红军长征精神。”退休后,仍坚持整理出20万字红军长征故事的藏族老人张子英说。
今年78岁的张子英,退休前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党史办干部。在当地党委部门安排下,他曾与表弟跋山涉水八个月,访问了1400多名各族群众,收集红军长征时过迪庆的历史资料。
“我们白天采访,晚上整理资料。访问的许多老人与红军打过交道,讲起红军来总有说不完的话,有的流着泪说,有的笑着讲。红军对老百姓太好了,让老百姓先吃饭,然后自己才吃。”当年采访的老人,许多已离开人世,但他们讲述那段历史时流露出的对红军的热爱,至今仍感染着张子英。“我的理解是,长征精神就是不怕吃苦。”
2012年,退休多年的张子英将整理的60万字资料交给州委有关部门,红军故事达20万字。他说:“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希望年轻人更多地了解那段历史。”
对于今天的中年人及青年人,红军长征的年代已久远,但许多人对那段历史并不陌生。
不久前,已过不惑之年的云南威信县文联干部余嘉策,戴上八角帽、穿上红军服,参加“当一天红军”的艰苦奋斗精神体验活动。与他一起参加这个活动的,还有不少年轻人。
威信县是红军长征“扎西会议“的召开地。“穿红军衣、吃红军饭、唱红军歌、走长征路,让我设身处地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余嘉策说。
威信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张旭说,近年来,当地旅行社以扎西会议纪念馆、扎西会议旧址、扎西红军烈士陵园等红色革命纪念地为载体,开展“当一天红军”体验活动。“没想到,不管是当地的干部群众还是外地的游客,都非常喜欢。”
如扎西会议旧址一样,历经风雨,许多长征遗迹得到有效保护。其中,倾注着许多普通干部群众的心血。
从云南禄劝县城前往金沙江皎平渡的山路,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路过杉乐村小学,墙外一株高大遒劲的树,引人注目。虽然一根主枝干被折断,但依然枝繁叶茂。树干四周,搭有脚手架,撑起沉重的枝条。
禄劝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张永兴介绍,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从皎平渡顺利抢渡金沙江。中央军委纵队奔赴皎平渡路过杉乐村时,这棵树郁郁葱葱,朱德等将战马拴在树干上,稍事休息。后来,当地老百姓将这棵树称为“将军树”。
树龄已逾百岁的“将军树”树干粗壮,马缰绳早已围不住。“下雪树干被压断、被虫咬,又遇到干旱,这些年为了使这棵树保持活力,我们找来林业专家会诊,给它根系松土、在被虫噬的枝干上抹蜂蜡,又搭了支撑架。”老张说,“大家一心想保护好这棵树,它承载着我们当地人对红军长征的记忆。”
旁边小学里,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带着学生们做课外活动。女教师说:“孩子们都知道‘将军树’的来历,上课时我给他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