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村永远怀念胜利
近年来,长征纪念馆吸引了大量参观者慕名而来。记者廖拓溪/摄
昆明信息港 记者廖拓溪 李莹 7月仲夏,位于昆明市寻甸县柯渡镇丹桂村的长征纪念馆里桂花盛放,人潮如织。28日下午3点半,马佐奕正准备带领她当天的最后一个团队参观纪念馆。
这个团队一行8人,是昆明市公安局呈贡分局的民警们,特意来这里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一行人静静跟随马佐奕依次走过展区,细心聆听着每一个场景每一件什物背后的故事,瞻仰每一寸青石板路每一个院落背后曾经的那段光辉岁月,满脸庄严和肃穆。
参观结束后,民警们纷纷围住马佐奕,七言八语问询更多详细故事。尽管刚刚参加工作一年出头,马佐奕却丝毫不怯场,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故事都如信手拈来般熟稔,耐心回答着每一个问题。
对马佐奕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份工作那么简单,能够把自己了解的知识讲给其他人听,把红军长征精神传递出去,是一件幸福的事。
90后讲解员:新鲜人讲述老故事
“这是毛主席住的地方”、“这是朱总司令住的地方”、“这是当年作渡江部署的地方”……马佐奕介绍,现在的展馆布置基本还原了当时的场景,馆内展品130余件,其中绝大部分是红军长征过柯渡时留下的原件。
“90后”讲解员马佐奕正在为参观者进行讲解。记者廖拓溪/摄
尽管是一名标准的“90”后姑娘,工作中的她却显得格外老练沉稳。在过去的这一年中,为参观者们讲解几乎占据了马佐奕工作的全部内容。从一开始的青涩紧张,到现在的游刃有余,马佐奕可以说下足了功夫。
马佐奕说,在邻近的村子里长大的她,从小就耳濡目染了许多革命故事,但真正做起讲解员来,才知道自己所学不足,深感不能出错的她只能从头学起,慢慢将故事们串联起然后记下来。尤其是每当参观者问到她不知道的内容,她都会细细记在心里,然后私下里查经问典,不断完善知识。
对一名尚为年轻的小姑娘来说,年复一日复述同样的解说词、重复同样的工作,或许显得有些枯燥,马佐奕丝却毫不这样认为。在她看来,通过这份工作,自己才会熟知过去那段光荣历史,而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知道并有所感悟,正是这份工作最有意义和魅力的地方。
这一年中,马佐奕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参观者。有从北京而来的耄耋老人,有附近城镇的中小学生,有重走长征路途径于此的徒步者,更多的,是如呈贡分局民警们一样前来参观学习的机关单位。
“纪念馆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她而言,最让她受到触动的场景,莫过于每次带领参观者们走到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院内,看到悬挂的党旗,他们都会马上整齐列队,在鲜红党旗下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
参观者们在长征纪念馆里重温入党誓词。记者廖拓溪/摄
“这样的场面在纪念馆每天都会上演。许多人看到党旗都特别激动,有的老先生在党旗前一站就是几十分钟,那种敬仰之情是发自内心的。”马佐奕说,在自己接待的参观者们中间,有些参观者每年要来好几次,其中有一个阿姨,每次来纪念馆内都会哭。
这样的场景,也让马佐奕常常禁不住热泪盈眶:“让参观者不只是走马观花,而是有所感触,红军长征纪念馆才真正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从无到有、从有到新 解说词见证纪念馆发展
“10年前,游客量还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47岁的马继功是丹桂村红军长征纪念馆最资深的讲解员。在他记忆中,曾经的纪念馆完全是另一幅模样。
1977年10月,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正式开放,2007年至2009年进行了为期2年的闭馆维修。近年来,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昆明市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百个经典景区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虽然纪念馆很早就建起来了,但没什么名气,那时候丹桂村基础条件也很差,路不好走,每年游客量连1万人都不到,太冷清了。”马继功说,“县里原本跟纪念馆安排了5个编制,后来调的调、走的走,到我来之前,馆里只剩下老馆长和1个临时工了。”
长征纪念馆里,参观者们换上红军的服装拍照。记者廖拓溪/摄
2005年,国家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主题教育活动,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来红军长征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马继功也是从那时起被调到纪念馆工作。
“给参观者讲解是纪念馆最主要的工作。”马继功说,“以前我们没有讲解词,只有些生硬的史料和简单的展品介绍。这些材料我们很难记,就算背下来讲给游客他们也不好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马继功和他的同事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史料。整理出了“第一版”讲解词。“如果游客提了我们不知道的问题,过后我们会去了解,有用的就加到讲解词中。”
3年前,马继功多了一个新身份,红军长征纪念馆馆长。他麾下的6人全是“90后”的“小鲜肉”。虽然成了纪念馆的“大家长”,但讲解仍然是马继功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当年自己整理解说词的习惯,也传承到了新一辈讲解员的身上。
随着“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近几个月到纪念馆参观的人数越来越多,最多的一天,有超过40个团队排队等待他们的讲解。面对年龄构成越来越复杂的参观者,这帮年轻人在讲解词上“折腾”出了新东西。
“针对小学生、中学生、成年人,我们整理了三个版本的解说词,根据年龄层不同‘按需分配’。”馆内另一名90后讲解员马鹏介绍,“小学生思想还不成熟,不能正儿八经地讲史,于是我们准备了许多红军长征的小故事,帮助他们能够在故事中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中学生版加入了更多的历史知识点,成人版则更加宏观,对红军长征在柯渡的事迹有更详细的介绍。”
当地人都把丹桂村称为“红军村”。记者廖拓溪/摄
送展览改编话剧 长征精神在红色丹桂永流传
纪念馆周围,400多米铺设于明末清初的青石板路仍然保留着,在丹桂村里静默地蜿蜒铺陈,尽显年代的久远。去年,纪念馆将这段青石板路打造为“重走长征路”的路线。不少人踏上这里,感受历史,仿佛当年毛主席往卫生部走去的背影就在眼前。
同样在去年9月25日,“薪火相传?再创辉煌”长征精神红色旅游火炬传递系列活动将寻甸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设为第9站,火炬传递、文艺演出、“寻找红军足迹,口述红色历史”媒体采集等丰富多彩活动,对共同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共同追忆那段不容忘却的记忆起到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随着爱国主义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长征纪念馆的参观者也一年比一年攀升。马继功介绍,建馆至今,纪念馆共接待全国游客100余万人次。近年来,年均接待游客更超过10万人。2015年,红军长征纪念馆年游客量达到1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今年,这个数字将突破16万。
丹桂村的村民从长征纪念门前走过。记者廖拓溪/摄
就在7月28日,纪念馆里还迎来了几名西南大学的学生。领队告诉记者,她们是西南大学的大一学生,特意利用暑假向学校申请了经费进行“三下乡”活动。作为此次活动中的重要一站,长征纪念馆给她们带来了极大地触动,尤其是纪念馆里展出的众多历史物件,让她们深感“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每个周末我都能看到附近丹桂小学的孩子到馆里玩耍,坐在桂花树下看书,或是细细研究馆里的展品。小男生对那些红军时期的枪支弹药特别感兴趣。”马继功说,“如果能让更多的小孩子能在闲暇时到纪念馆走走看看,也许不经意间,他们已经记住了到许多红军长征的历史。潜移默化的影响总是令人难忘。”
马继功介绍,“从去年开始,红军长征纪念馆主办的‘送展览’进校园的活动在寻甸的小学中展开,已经有上万名学生听讲,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和老师的热烈欢迎。”“下一步,我们还准备吧‘送展览’活动计划向中学、大学、工厂等方向推进,为更多的人送去红军长征知识教育,铭记历史。
前不久,纪念馆把 “小英雄”肖粉香和至今保留在丹桂村清真寺里“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标语的两个经典故事改编成话剧,希望能向来学习的人更生动形象的展示当时的场景,但受限于馆内场地太小,两部话剧至今无法真正走上舞台。
7月28日,长征纪念馆里的参观者们。记者廖拓溪/摄
“现在纪念馆太小了,不仅很多珍品都无法陈列,很多活动也无法开展,如果能多给一点地方,我们还能做更多事情。”对于纪念馆的未来,马继功还有许多想法等待着去实现。
不过让马继功欣慰的是,如今,柏油马路直通柯渡镇,各种各样的农家乐做得红红火火,红色旅游已经初显规模。“镇里的基础设施完善了,接待能力上来了,才能为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马继功相信,长征纪念馆会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与之相匹配的,红色柯渡也一定会发展地越来越好。
丹桂村红色广场上伫立的雕像。记者廖拓溪/摄